遠的影響。
曾參,魯國南武城人,字子輿,是孔子早期弟子曾點的長子。他雖是在孔子遍訪諸侯各國十四處歸魯後才拜師入門牆,其實,早在十四年前,他的父親就已經常帶他來聽夫子講學了。他曾窮居衛國,絮衣破爛,面色浮腫。因為常幹粗活,手腳都生出老繭。往往是三天不煮飯,十年不添制新衣服。他注重自身的修養,曾倡導“吾日三省吾身”。他以孝道出名,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便是曾參一手教導成長起來的,子思又傳孟子,可見他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傳道者之一,所以被後人尊稱為曾子。
曾參少年喪母,繼母是個母老虎式的刁婦,對曾參十分苛刻,百般虐待,致使曾參夏無單,冬無棉,在辛酸與淚水中成長。因不堪繼母的折磨,小小年紀的曾參便逃到衛國去靠賣苦力為生。但他天性純孝,歸國後,對他上了年歲的繼母卻以德報怨,萬分地恭順與孝道。齊國曾聞他的賢名,用厚禮相聘,欲封為上卿,但為了不使年邁的繼母悽苦冷清,無依無靠,便堅決辭退不肯就職,後來有朋友責怪他失坐良機,他解釋說
春天的一日,曾參到野外去採來鮮嫩的藜藿,這是他繼母春天最願吃的一種野菜,相傳吃了能去火卻寒,健脾強胃。第二天一早,曾參要出門辦事,臨走之前囑咐妻子中午要做上等的藜藿奉侍母親。說來也巧,曾參出門不久,妻子的小腹便痛疼難忍,額上的汗珠大如黃豆,在床上翻滾不已。這一切,她的婆婆是親眼目睹的。兒媳由於病疼的折磨,午飯的藜藿竟沒有煮熟。所謂不熟,不過是欠一把火而已,並非無法下嚥。誰料,這一下竟惹下了塌天大禍,傍晚曾參回來後,繼母竟大訴其苦,胡說什麼兒媳趁丈夫不在家,有意與她為難,只怕存心不良,而且還邊訴邊哭,涕淚交流。
曾參是以孝聞名於遐邇的,這樣以來,豈不壞了他的名聲!將來有何臉面見先父於地下?一怒之下,便寫下了休書,欲將妻子休掉。
妻子要辯解,要申明原委,曾參不讓張口。曾參之妻也並非等閒之輩,她要去找孔子評理,要聽聽這位聖人的意見。不提找孔子評理倒還罷了,提起找孔子評理,不禁使曾參想起了一件十四年前的往事,渾身冒出了涔涔冷汗。
曾參家是一戶不太富裕的自耕農,父親曾點一邊跟孔子上學讀書,一邊種著幾畝園圃,生產的菜蔬既供自己食用,也到集市上去賣些錢幣,以資燈油炭火的開銷。一天,曾參父親正在執鋤耘瓜,瓜地裡的草很盛,高過了瓜秧。七歲的曾參見父親獨自一人在耘瓜苗,躬身彎腰,通身汗流,很是過意不去,便不聲不響地拿了一把小鋤,來到父親身後,也鋤起草來。七歲的孩童,哪裡會務莊稼,越是賣力,闖禍越大,不大一會兒,竟鋤斷了許多瓜秧,他全不覺。曾點直腰擦汗,回身見曾參正在辛勤地勞作,不覺暗暗地心疼,待走過去欲勸他休息玩耍時,不覺火冒三丈,茁壯的瓜秧竟讓他鋤斷了不少,禁不住斥道
曾參答道
曾點大怒道
人在暴怒時,手下哪有準數,不想一柄下去,竟將曾參打昏在地,長時不醒人事。曾點害怕了,撲上去,搖呀,晃呀,哭呀,叫呀,半天才將曾參搖晃甦醒過來。曾參醒過來之後,微笑著對父親說
曾參說罷,退入臥室,彈琴唱歌,以此告訴父親,自己的身體並未受傷。
不久,孔子便得知了這一訊息,曾批評說
……“
曾參知道,去找孔子評理,夫子是不會答應他出妻的,而且要嚴厲地批評他,所以他執意不肯。
鄰人紛紛來勸解說
曾參回答說
曾參不聽鄰人勸誡,還是將妻子休了。在那妻子為丈夫所私有的封建社會里,其妻欲反抗,欲掙扎,自然是徒勞的。
曾參的繼母也未出面講情。
看來曾參是個虛榮心很強,看問題偏頗而又固執己見的人。為出妻一事,孔子曾批評他說
經夫子的一番批評教訓,曾參很是後悔,然而水已潑出,木已成舟,飯已做熟,無法挽回。
曾參出妻之後,終身不再續絃。他的兒子元勸其續娶,他向兒子說道
在季氏那寬大空曠的議事廳裡,季康子正在眯目品茶,冉求陪坐一邊。他頗似其祖父季平子,喜歡靜靜地想心思。半晌,他對冉求說
自從哀公十一年冉求率部卻齊之後,便一直被尊為將軍,但仍做季氏家臣。冉求聞聽,先是一怔,然後彬彬有禮地問道
季康子呷了一口茶,抿了抿厚嘴唇,將雙眼睜得稍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