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的友善方式下加了兩倍的工資而停止罷工,他認為洛克菲勒仍然是贏家。

為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卡耐基又舉出了許多例項來駁斥這位評論家的觀點。

在他的早期事業生涯之中,他既對自己的演說經驗進行觀察,也對許多學生們進行觀察,並把這些觀察總結為一點:

很少有人能有足夠的技巧去表演虛偽的真誠,因為大多數聽眾擅長於以直覺來判斷真誠還是不真誠。

由於存在著這樣的事實,所以說他對真誠的理解過於天真也似乎過於偏激了。他在教學中沒有教導人們試著去欺騙任何人,而是去用自己的真誠感動別人,使別人來支援你的事業和幫你建設你的目標,使你獲得成功。

另一位有影響的評論家馬丹·史密斯在一這報紙上撰文評論卡耐基。

馬丹·史密斯認為這位密蘇里的農村男孩已忘記什麼是貧困,他說他從別人的不幸中而獲取生計,並且致富。

卡耐基的內心對此也有一點點認同。隨著他的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他的書籍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他因此而變得十分的富有。他的確清楚並理解他是從別人的不幸中獲取生計並且富起來的,但他認為他沒有理由處於貧困之中。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追求富裕的權利。

卡耐基多年的教學實踐使他有充分理由讓人相信,他使那些曾經不幸的人改變了命運,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他們也因接受自己的課程和教育而在社會中一展身手,去追求人生的目標。

儘管卡耐基對一些詰難作出了反批駁,但他還是處於深深的困惑之中。

這種困惑可以從他的一篇文章中體現出來。1938年,他為《礦工》雜誌撰寫的啟發性文稿中,標題非常的簡單,叫《拉你的鞋帶》。從這篇文章中讓人體會到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是因為在他的生命中融入了成功,從而盪滌了他原先的抑鬱生活。

他在這篇文章中以親身經驗證明,任何人都能超越貧困和精神沮喪,倘若失敗了,那隻能說是他們自己的過失。

財富的增加,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和諧,有人能理解他,有人又不能理解他,深深的寂寞感和孤獨佔據著他的心。然而他自身曾經歷的貧困使他銘記貧困的苦楚,現在他又似乎忘卻了這些。他對礦工的描寫便可見這種矛盾。

面對著別人的貧困,卡耐基確實提供了一些如何面對〃這些艱難的時光〃的一些特殊建議。他認為,當你的朋友談論喪平時,你應該有談論的勇氣。不要在接受文化教育時心裡牽掛著你的麻煩,而應該表現出你們不害怕並且保持身體力行。愈是喪氣,就愈應該參加到更多的高爾夫球運動中去。

這種直面困難的勇豈不僅是他自己成功的基礎和生活的信心,同時也是他鼓舞別人的方法。

有一次,《週末晚報》記者奧古裡諾採訪卡耐基時,卡耐基認為世界充滿了恐懼並且永遠對抗,在黑暗中隨處可見被幽靈追逐的人們。並且他同時認為一個成功者應是具有堅毅之心的人,隨時準備應付最糟處境的人。

卡耐基充分運用他那種樂觀的精神,去與命運拼搏。這種信心和樂觀既是家庭的影響,也和他那種樂天知命的心境是分不開的。

卡耐基成功了,但他的困惑也越來越多了。

雖然他有自己的信念,學生時代的成功就開始肯定了他的信念,但如今他總覺得路還很長。他也未曾停下來分析這些困惑。

面對這些困惑,他不禁問自己:這一切是否源於他是一名陷於教學習慣的作家?再不就是商界的救贖傳教士?或是為他人傳福音的行善者?他是個不為答案而深入研究的人。雖然如此,他確實在他的作品中,試著尋找解決這些疑惑的答案。

卡耐基從教學中致了富,同時也把致富的本領傳授給大家。在他的觀念裡,每一個人都不應貧窮,都有理由富裕起來,關鍵是你必須掌握致富的決竅和機會。

由於他的書在整個美國社會大受歡迎,許多出版商紛紛找他約稿,源源不斷的稿酬使他積累了許多財富。他有著更多的機會外出度假,或從事自由旅行。

基於他的影響力,他被視為眾人不可缺少的公共演說家,這又給他帶來了許多財富。

1938年10月,卡耐基由於工作的勞累以及與其子不和諧的生活,便想外出旅行。他的富有並沒有使他要過奢侈的生活,所以,他在遊艇上一點也不引人注目。但他度假的訊息被電訊服務社記者知道了,便尾隨而來。

記者先到一等艙去尋找卡耐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