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諸邦曾以聯盟的方式兩度擊敗波斯,但是,希臘諸邦的內鬥也十分激烈。統一希臘的馬其頓,竟不是一個城邦,而是部落轉化的王國。亞歷山大不僅是希臘的共主,也是泛希臘化地中海的君王。他的帝國是軍事征服的成果,卻沒有凝聚為一個文化與經濟的共同體。在他身死之後,他的帝國就分裂了。
羅馬接續了地中海的霸權,甚至歐洲的霸權。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早期羅馬共和國,不過是泛希臘世界邊緣的一個城邦,由義大利半島上的部族模仿希臘城邦的制度,崛起為地中海的主人。共和國是羅馬城內大族領袖結合的政治體,實權在###院的寡頭政治。經歷了公元前1世紀愷撒、龐培與克拉蘇和安東尼、雷必達與屋大維前後“三雄”的鬥爭,終於將羅馬轉化為君主政體。軍事領袖挾兵權奪取政權,這一帝國又演變為將軍們輪流稱帝的軍事政權。羅馬的擴張,自羅馬共和國起,從無停息。羅馬軍團兵鋒四出,出征的大軍,就留居在被征服的領土上。於是,羅馬在不斷勝利的同時,也耗費了自己的國民人口資源。羅馬人不夠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夠了,義大利人不夠了。一次又一次,“公民權”的不斷擴大,一批又一批的異族進入了羅馬,也改換了“羅馬”的性質。條條大路通羅馬,歐洲因此也改變了。
帝國之內,每一片新得到的領土,都與“羅馬”有特殊的關係,經過當地原有族群與羅馬軍團的“協商”,構成各處領土的權力集團。羅馬法律理論上是帝國共同的法律,實際上各地原有的法律也還存在。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耶穌上十字架,不是羅馬總督的裁決,而是猶太人以猶太法律處決了耶穌。
在中古時代,所謂“蠻族”入侵,實質上已為羅馬送終。羅馬分裂為二,西羅馬在混亂中消失了,東羅馬則實質上是亞洲陸地的帝國,其性質更近於波斯以來的東方專制,其中已沒有多少“羅馬”成分。在一片軍人與蠻族的擾攘之中,羅馬的權力落在基督教教團手中。信仰這一新興宗教的軍人,拱手讓教會取得統治權。僧侶們的領袖,號稱使徒彼得繼承者的羅馬主教成為羅馬的教皇;許多教區主教則形同地方首長,分別結合了部族的軍事領袖與商業城市的富商大賈,在歐洲建立了前所未見的神權政治體系。
從波斯帝國到###教的崛起,中東沒有像中國帝國的皇權加上文官系統的那種政體。同樣的,由希臘經過羅馬到天主教教廷的公教體系,歐洲也沒有像中國那樣的皇權與文官系統結合的政體。中東與歐洲的教士,都是以超越人間的上帝為其權力的依據。他們都是以“出世”與超越的理念為號召取得權力的,不像中國的儒家士大夫,以“入世”的態度懸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為鵠的。
第十七章 大洋航道開通後的世界(1)
1492年哥倫布到達了今日美洲的巴哈馬群島;1497年達伽馬繞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這兩件歷史事件之後,世界各地的商品都可交流,從此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經濟網路。人類歷史不再能以分割槽的格局處理,我們將1500年當作近古歷史時代的開始,從此人類社會一步一步走向不能分割的整體。
歐洲人開拓新航道的動機,是由於###勢力在中東攔截東方與西方的商船,以至東方商品流入歐洲市場時價格十分昂貴,於是在大西洋海岸的葡萄牙與西班牙也想在奇貨可居的市場上尋求豐厚的利潤。他們原來的想法,只不過是繞行非洲進入印度洋,可以與中國及南海的航道接上,取得南海的香料與中國的瓷器、絲、茶,順道還可取得非洲的象牙與寶石。哥倫布到達美洲,是誤讀地理,以為繞行地球也可到達中國與印度。這一結果,為哥倫布所始料不及,卻開啟了世界歷史十分重要的轉折。
然而,新航路的開通,給非洲及美洲的人類族群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美洲原住居民,即哥倫布稱為印第安的人種,原來是從亞洲一波一波移民美洲的。在那廣袤的大陸上,經過數萬年的努力,已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組織了大型的複雜社會。在歐洲人到達之時,美洲人的政權形態已有中美洲的瑪雅與阿茲特克及南美的印加諸帝國,也有北美的伊洛奎部族聯盟,都具有自己的管理制度。
歐洲人到達美洲,帶來了災害。西班牙人到了美洲,垂涎當地豐富的金銀資源,西班牙人科第斯於1519年進入今日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他在阿茲特克君主熱誠歡迎他時將主人囚禁,殺害了當地的許多貴族,毀滅了這一國家的都城,奴役了當地的居民。
1532年西班牙人皮沙羅進入今日智利的印加帝國,也是在接受友好的歡迎後出其不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