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越的意義,而初期佛教是對於婆羅門教的反動。釋迦牟尼認為生老病死,四諦皆苦,但一日在世,還是必須遵循八正道,而不能有惡言惡行。佛教的終極意義,即是諸法皆空。凡所見諸相,無非心念所動的虛幻。從自己心念構建的人相我相,不過是夢幻泡影。

早期佛家應是無神論,可是佛陀之後,僧侶發展為信佛的宗教,原來還只是從辯證中自求解脫,但是自從佛教傳入中亞,受了當地啟示性宗教的影響,遂從自度轉化為度人。由中亞傳入中國,中土的佛教已不是自度的思辨,而是以救贖眾生為其志業了。在中國,經過將近1000年的消化,度人的佛教與經世濟人的儒家逐漸相融,將入世與出世融合為自救與度人,而成就兩方面兼顧的志業。

各地人群,除了謀生求活之外,總會對自身所處的宇宙及宇宙中其他人群與自身的關係充滿疑問,不斷探尋其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提出這些超越於求生的問題——期待突破渾渾噩噩的生活,開創文明。各地人群各有其提問的方向,因此決定了其解答的可能範圍。本章所述,乃是兩三千年來人類文明已走過的旅程,一路行來,糾纏交叉,彼此影響,終於走到今天的世界。如此走下去,走到哪一境地,也全靠人類自己的抉擇了。

第五章 中國秦漢帝國的形態

自從秦始皇統一了當時的“天下”,中國即成為一個長期整合的政治體。從此以往,這一政治體雖有分合,“中國”的本部總是一個國體,而且文化與經濟的共同體也是依附在“中國”這一觀念上。

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單元,能夠有長期的凝聚性,固然由於其地理環境自成格局,但也由於國家形態具備一定程度的穩定性。經過春秋戰國的蛻變,古代的封建社會轉變為編戶齊民的天下國家,在同一個統治機制下,一般平民百姓雖有貧富之分,人的地位也有高有低,卻沒有永久的貴族與大量永遠不能翻身的奴隸。大多數國民,都在同一個國家體制下交糧納稅,也由同一法律規範其生活所依的秩序。編戶齊民的國家形態,在古代世界並不多見(參見第六章)。可能正因為這樣的國家形態,經過長期的凝聚,“中國”這一觀念竟界定了“中國”的存在。類似的國家形態,是最近數百年出現的主權國家,在今天已是常態。但在歷史上,中國的編戶齊民制可能是延續最長久的例子了。

秦漢帝國的結構並不是任何人設計的,而是經過戰國時代列國紛爭,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又互相模仿,方出現了秦漢帝國所承襲的國家形態。戰國時代晚期,一個國家已是由君主與專業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層管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從此以後,中國的皇帝不得不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共治天下,內廷與外朝的區分,頗同今日企業組織董事會與公司抗衡相似。

外朝,即執行政務的政府,是一個龐大文官組織的高階主管,漢代的“外朝”由丞相主持,在權力結構上應是與皇帝的內廷分工的,但是皇帝的權力仍時時干預外朝。皇帝內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寵臣,常常借君權奪取相權。從漢至清,只有宋朝的內廷沒有伸張勢力,侵奪文官組織的權力。終究皇帝是專制的君王,臣僚對皇權還是無可奈何的。

中國的文官系統,古代世界難見同類。今日社會學上的官吏僚屬(簡稱官僚)的定義,乃是一群以管理為業務的人員。這些官僚應是執行政策的工作人員,因此政策制定人對於執行人員應尊重其專業上的理性。但是,中國的文官,自從漢代薦舉賢良方正、孝悌力田等作為官員入仕進階的條件,數千年來計程車大夫都接收儒家理念教育。科舉制度考試用來測試舉子對儒家觀念的認識。於是,數千年來,中國的文官系統不僅以專業為其入仕資格,而且以實現儒家理念為其目的。這是一個有意識形態的文官群體,並不僅是管理系統中的工具。

許多宗教都有出世的理想,其樂土都不在人間。儒家則秉持入世的理想,要在人間締造一個符合其理想的社會秩序。於是以儒家士大夫為主體的中國文官系統,至少在理論上,認為政府不僅可以徵集資源,保持國力,更必須為生###命,為萬世開太平。因此,中國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為了皇權而存在,而是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王朝有好有壞,大多數的王朝,完全背離這一理想。只是,有理想總比沒有理想好。兩千多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大體來說,比在歐洲貴族政治下的百姓的生活還是好些。至少,有了天災人禍之時,通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