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員工很有責任心、很有承諾的領導人,但是他錯誤地把這一承諾當成了對現有業務和現有商業模式的承諾。套用一句成語,這是一種“婦人之仁”,最後的結果表明,他的決策無論對員工、對企業都是不負責任的。

著名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他的經驗之談中,曾經檢討了自己過遲退出紡織業的類似錯誤,他把使人們本能地恐懼和抗拒改變的影響力,稱之為“強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過10年時間,付出了重大代價,才學會如何擺脫這種“強制性力量”。可見對於任何管理者來說,養成一個企業家的正確心態,都是知易行難的。但是這個基本的心態轉變問題,對於創新者來說,卻又是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解決的。 。 想看書來

序言(4)

使組織成為“企業家”

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企業家,一手創辦了生機勃勃的企業王國,他們成功了。但是在第一代創業者離開之後,企業卻走向平淡無奇,甚至衰敗。反觀像寶潔、3M這樣的公司,儘管歷史悠久,卻一直推陳出新,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們並不依賴一兩個單打獨鬥的個人企業家,而是經年累月,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套創新管理機制,德魯克稱之為“創業型管理”,他又把寶潔、3M這類公司稱為“創業型企業”或者“企業家企業”。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闡述了“企業家管理”獨特的政策、措施、組織結構、人事安排和財務預算。德魯克在這篇中所講的“管理”,在流行的管理教科書或商學院的MBA課程中是見不到的。市面上一些暢銷的管理書籍,包括某些“大師”的著作偶有涉及對創新或創業活動的管理,至多也是東一點西一片,不像20年前德魯克這本書闡述得那麼精闢和系統。作為一位高層管理者,尤其是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如果我們能認識這套“企業家管理”工具的價值,肯運用它們去把自己的組織打造成一個“企業家”,那麼即使有一天我們不在了,組織仍然可以自動持續創新,成為時下所推崇的“永續經營”的企業。

創新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

創新固然可以令一個企業成功並贏得財富,但是它的意義不僅限於此。在本書的“引言”中,德魯克剖析了創新及企業家是如何有效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創造了GDP,從而打破了前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康德拉傑耶夫的“經濟發展過程必然出現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的論斷。在德魯克看來,是成千上萬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避免了經濟大衰退,而不是美國聯邦儲備局或者任何一國的政府。所以,創新是唯一能造就一個持續和健康發展的經濟(使經濟不在發展過程中“休克”)的工具。

ⅩⅠ在本書的“結論”中,德魯克把創新引申到他一生最關注的主題——社會的健康發展上。凡深入閱讀過德魯克著作的人都知道,他一貫把推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進步,同時又避免使用破壞性手段的希望,寄託在千千萬萬個有效運轉的組織和它們的領導人身上,這些組織其實也包括了政府機構。

在“結論”中,他具體地提出了政府機構如何扮演“企業家”的角色,以及進行哪些方面的政策創新的建議。他的建議無疑切中要害。但是這最後一章最重大的意義,並不是這些具體的建議,而是他關於“創新才是令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的論斷。走筆至此,我不得不引述他以下的精彩論述,雖然是重複:“因為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不是對原有的一切‘斬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這次推出一個新產品,下次實施一項新政策,再下一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務。其次,因為它們並沒有事先規劃,而是專注於每個機會和各種需求。再次,是因為它們是試驗性的,如果它們沒有產生預期的和所需的結果,就會很快消失。換言之,因為它們務實,而不教條;腳踏實地,而不好高騖遠。傑斐遜希望每一代人透過革命實現的目標,其實均可以透過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實現。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有目的、有方向和有控制地實現目標,根本不會引起流血事件、內戰、集中營或經濟危機。”社會變革方面的創新“不會隨暴風雨來臨,它們總是在‘徐徐微風’之中悄然而至”。請注意,德魯克在這裡是把透過強權、戰爭、暴力、群眾運動和“革命”(20世紀最時髦的詞)這類試圖一次性簡單化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作為創新的對立面明確地予以否定的。

序言(5)

關於“自主創新”

中國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全球化和加入WTO,中國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有鑑於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