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回到封邑,修身養性,大門不出,二門不入,但仍然不忘撈取政治資本。他的二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奴婢,王莽先是痛責一頓,然後迫他自殺抵命。王莽在封國的三年期間,有不少官吏上書皇帝,為王莽喊冤叫屈,要求平反。元壽元年(公元2年),發生日食,賢良周護、來崇等人在殿上對策,深情歌頌王莽的種種功德,皇上迫於輿論,只好下令徵召王莽回京。
王莽剛回到封國時,南陽太守因王莽身份高貴,挑選門下掾宛縣孔休為新都相。孔休拜見王莽,王莽禮賢下士,孔休也久聞王莽大名決定和創造的。經驗之外的自然只是一種無理性的存在,它,兩人一見如故,很能談得來。王莽便想拉攏他做自己的心腹。有一次,王莽病倒了,孔休侍候湯藥,王莽心生感激,把自己的玉器、寶劍送給孔休,願意交個朋友。誰知孔休執意不肯接受,王莽給自己打圓場說:“我看見您臉上有刀疤,美玉可以去掉刀疤,我把這雕有花紋的玉器獻給您治病。”說著,解下所佩玉器送上;孔休說啥也不要。王莽說;“你嫌這東西價值連城怎麼地?”不容分說,拿過錘子把玉器砸個稀碎,然後親手把碎片包裹起來送給孔休,孔休不便再推辭,只好接受下來。到王莽被召返京,臨行前想見見孔休,孔休卻稱病不見,買賣沒有做成。讀至此,讀者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即是本文開篇所記王莽與叔父故事的翻版。看來,這是王莽的拿手好戲。
王莽還京師一年多,哀帝駕崩,無子,傅太皇太后、丁太后皆先此故去,太皇太后王政君當天駕往未央宮,收取皇帝的玉璽,派使者飛速傳召王莽,並下詔尚書省,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為王莽掌握。王莽得令,頭一件事即收拾深得成帝寵幸、執掌朝政的宦者董賢,說他年紀輕輕,不合眾人的心意,收他的印綬。董賢當天畏罪自殺。太后令公卿推舉大司馬的人選,大司徒孔光、大司徒彭宣一致推舉王莽。太后拜王莽為大司馬,與他商議立嗣的問題。迎立元帝之孫、中山王劉紆為帝,是為平帝。平帝當時只有九歲,只知撒尿和泥玩,自然由太后臨朝稱制,太后一婦道人家,獨立難支,一切皆委政於王莽。王莽大權在握,指斥趙氏加害皇子,傅氏驕侈僭越,於是廢掉趙、傅二皇后,逼她們自殺,以清君側。
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馬後,施用鐵的手腕,扶植親信,排除異己,換上自己的四梁八柱。大司徒孔光歷仕三朝,是個不倒翁。此人唯唯諾諾,毫無個性。王莽高看他一眼,樹為樣板,並提拔他女婿霍邯為侍中奉車都尉。透過翁婿二人,打擊、陷害反對者和自己討厭的人。在薦舉大司馬的時候,前將軍何武、後將軍公孫祿,你推我,我推你,就是不提王莽。事到如今,王莽豈能饒了他們,烏紗帽不翼而飛。丁、傅兩家及董賢的親屬也都免去官爵,流放蠻荒之地。
紅陽侯王立是太皇太后的弟弟,雖已離位,因是自己的親叔叔,王莽仍然照他打怵,怕他在太后面前進言國的斯賓塞等。,害自己的事,又是透過孔光上奏太后。太后也沒招兒,胳膊扭不過大腿,把王立攆到封國去了。
於是,朝廷中瀰漫著“順我者昌,送我者亡”的恐怖氣氛,有哭有笑。王莽在排除異己的同時,安插了一大批親信,如以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鄄邯主擊斷,平晏掌機要,劉歆管文獻,孫建為爪牙。甄豐子甄尋、劉欲子劉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因有才幹受到王莽的寵幸。王莽表面上裝出非常原則,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暗地裡他想幹什麼,只要稍露口風,他的黨羽便秉承旨意上奏朝廷,准奏後,王莽又磕頭作揖,鼻涕一把淚一把地一再推辭,用欺上瞞下的手段,迷惑太后,騙取民眾的信任。
王莽善以小恩小惠收買人心。如增加官僚俸祿,優待元老故臣,照顧宗室貴戚。擴充太學,招攬天下通經之士。郡國受災,獻田出錢,救濟災民,自己則節衣縮食,不動葷腥.減輕刑罰,保護婦女。這些措施,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天下的各色人等,一鬨聲地說王莽好,為他歌功頌德,上書朝廷,要求給他加官晉爵。
外圍既已掃清,便向最後的目標——皇帝的寶座發起總攻。先是把女兒引進宮,立為皇后,直接控制住平帝。平帝漸長,已懂人事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恩格斯寫於,對王莽專權多有不滿。王莽見平帝不好擺弄,便在酒中下毒,毒死平帝。立兩歲的子嬰為帝,王莽說啥是啥,不再掣肘。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在封建社會,王權神授的觀念深入人心,改朝換代必須有天命為依據。王莽便耍弄鬼花招,製造“天命”,以掩天下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