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與此同時,也就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用於維護統治秩序的思想學說、禮儀制度、文化機構。從安陽殷墟發現的數量巨大的甲骨文和大型青銅器來看,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商王朝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而發達的文化。

夏商兩代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奴隸主所佔有。在內容上,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就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於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商代巫風盛行,於是出現了專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覡(男巫),直接為奴隸主服務,在行祭時舞蹈歌唱,是最早以歌舞音樂為職業的人。奴隸主以樂舞來祭祀天帝、祖先,同時又以樂舞來放縱自身的享受,死後還要以樂人殉葬。奴隸主階級的需要,生產力的發展,職業音樂歌舞人員的出現,促使音樂歌舞迅速發展起來。

巫和覡雖然不是職業的詩人,但他們傳唱著當時流行的歌謠,為奴隸主祭祀祖先服務。他們歌頌著奴隸主祖先的豐功偉績,對奴隸主貴族的子孫進行著家族歷史的傳遞,間接地起到詩歌教育的作用。正是他們的代代傳唱,把上古時期的音樂歌舞儲存了下來。

使用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誌。目前還沒有發現夏朝使用成熟文字的確切證據,但二里頭遺址的陶器上已經出現數量較多的文字元號。從半坡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的文字元號和商朝甲骨文的出現來推斷,夏朝應當有比刻畫符號更先進、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商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字的使用。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陽商都遺址發現了大批用於占卜、刻有文字的甲骨,證明漢字在商代已經基本定型,漢字最重要的特點——在每個單一符號中包含音、形、義三要素——也已經形成。甲骨文雖然很簡略,卻是關於占卜結果的完整記錄,已經是一種十分成熟的文字。目前已發現商朝後期的單字就有3500字左右,並出現了會意、形聲、假借等構詞法。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文”(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文獻,記述了奴隸社會包括文化教育在內的一些歷史情況,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

文字的發明為文化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甲骨文的記載來看,我國奴隸制社會的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相傳夏已有了曆書——《夏時》,已發明了節氣和干支記日法。商代有了一定的天文和數學知識,積累了較多的醫學知識。從文學角度來說,文字既為書面文學提供了基本條件,也在某些方面決定了文學的特點,譬如,中國詩賦重視音韻和諧和駢偶對稱的現象,就是從漢字摹形擬聲的特點中產生的。

夏王朝的統治者是非常重視詩歌教育的。《尚書…虞書…大禹謨》有這樣的記載: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這段記載說明夏的開創者禹在舜帝時代就認識到“歌”的重要作用,透過“歌”來宣揚德政,教化百姓。“勸之以九歌俾勿壞”,正好說明了詩歌教育的目的。

《尚書…夏書》記載:“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如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五子之歌》的內容充滿勸誡的意味。

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學校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據歷史學家和教育史學研究,我國古代學校的設立大致起源於虞舜時期。虞舜時代有上庠和下庠,夏代有東序(大學)和西序(小學),商代有右學(大學)和左學(小學)。庠、序就是早期的學校名稱,就是早期的教育場所。《禮記…王制篇》曰:“有虞氏(舜)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禹)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國老”、“庶老”是負責教育的長者,“庠”、“序”就是供國老庶老教育學生的場所。雖然“庠”、“序”還不完全是專門的教育場所,仍然兼有養老作用,但它的出現表明,與直接的生產勞動相脫離的專門的學校教育已經開始。當時的教育內容仍然保持著綜合性的特徵,把學習舞蹈、音樂、禮儀、語言文字和學習射箭、駕車等技能融為一體。這時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只能是奴隸主階級的子孫。包括禮、樂、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