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的綱領”,其實也是中國詩歌教育“開山的綱領”——重視思想道德不僅成為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和詩歌鑑賞的重要標準,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也成為我國詩歌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傳統而一直延續至今。

《尚書…虞書…益稷》有這樣的記載:

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從這裡能夠看出,舜帝與他的大臣夔和皋陶等都是善於作歌的,透過詩歌來歌功頌德,表達政治主張,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禮記…樂記第十九》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史記…樂書第二》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故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南風”即《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從這段記載來看,舜帝已經有意識地運用詩歌教化百姓,與民同樂。“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這應是正史中關於詩歌和音樂教育的最早記述,而那時的詩教與樂教融為一體,難以截然分開。

第二節夏商時期的詩歌教育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原始公社制度開始瓦解,原始部落統治範圍的擴大、人口的增多、階級的分化、奴隸的出現等,導致國家組織逐漸產生,國家機器趨向成熟。約公元前2070年,在黃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和奴隸制國家——夏,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發現了夏朝早期的都城遺址,在偃師二里頭發掘出了夏王朝的大型宮殿遺址。夏朝經歷了400多年,至夏桀而亡。

夏朝衰敗之際,活動於黃河下游的商國逐漸強大起來。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後,建立了又一個奴隸制王朝——商。由於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曾多次遷都。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後,商王朝從此有了固定的國都,統治地域不斷擴大,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在河南安陽發現了商都遺址和包括甲骨文和大型青銅器在內的大批文物,在鄭州也發掘出了商朝的城市遺址,證明當時城市的規模已相當大。商朝歷經500多年,至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商為周王朝所取代。

夏、商作為中國最早的兩個奴隸制王朝,都興起於黃河流域。奴隸社會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奴隸主役使大量奴隸從事集體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技術有所提高;手工業、畜牧業逐漸發達,並與農業開始分離,同時商業也發達起來,城市也逐漸發展起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更細了,有一部分人能夠專門從事腦力勞動,如巫、吏、卜、貞等成為脫離生產的文化官吏,他們在一定的時期內具有促進文化及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據史料記載,在夏代已經有用鱷魚皮蒙制的鼉鼓。商代已經出現木腔蟒皮鼓和雙鳥饕餮紋銅鼓。青銅器製作影響所及,商代已出現了編鐘、編鐃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