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的將樂毅三萬多人馬給大王留在彭城了麼?樂毅善守,平原君在合縱伐齊的時候便把他調過來,那就是看準了秦國為對付趙國絕不敢動韓魏,宛城那裡絕不會有失,把樂毅調過來就是為韓魏連齊防楚準備的。”
“樂毅!”
魏王猛然抬起了頭來,雙眼之中再次閃現出了希望的光芒。
…………………………………………………………………………………………………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縱使新式騎兵這種在先秦人眼裡可以算得上逆天的東西也不可能改變這一公理,至多隻能起到推動大勢發展的作用罷了。所以趙勝絲毫不害怕秦楚韓魏他們把這些新東西學去。
學去又能怎樣?趙國在隆重推出新式騎兵專案之前就已經透過收草原、聯義渠等等手段斷了各秦國在很長一個時間段內大規模發展新式騎軍的可能,至於其他國家所處位置都不適合大規模養育戰馬,就算能想辦法把鐵器的生產方法偷去,也是沒有希望迎頭趕上的。
不過過於逆天終究會引起天下各國一致的恐懼,趙國除非能憑一己之力對抗群雄,那隻能有被各國合力胖揍一頓的可能。所以趙勝並不在乎各國偷偷學去馬鐙馬鞍這些小玩意,甚至還刻意讓各國看明白,趙國能支撐的騎軍也就這麼點了,雖然能使趙國更強一步,但對抗天下卻絕不可能。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韓魏才不至於不顧一切後果與秦楚連橫攻趙,只有把他們分化了,趙國伐燕之舉才有意義。
孟嘗君田文黯然隱退算得上大事,但相比較愈演愈烈的諸國摩擦卻連一個水花都驚不起,就在魏王和田文依依惜別之後沒幾天,同樣是“順應天下大勢”而動的楚軍果然一聲號令順著沂水逆流而上,再次攻向了田法章剛剛離開的莒邑。
楚軍雖然來勢兇猛,口號也喊得響亮,誇下口要把燕國從趙軍手中解救出來,然而口號和行動是一回事,真實目的卻是另一回事,楚國並不是太關心燕國的存亡,畢竟燕國所處的位置實在太偏遠了,經趙國一番攻伐之後,就算趙國沒有吞併燕國,燕國在十幾年幾十年之內也別想起到牽制趙國的作用,那麼用心去救他意義又能有多大?
趙國吞併燕國在楚國看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局面,但是這種接受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他楚國可以趁這個機會吃掉根本來不及翻身的齊國,只要齊國落進了楚國的肚皮,那麼在兩下相抵之下趙國也沒佔到多大便宜。
趁機佔便宜的事也需要謹慎再謹慎,楚國雖然在秦國對趙國的口頭壓力促使之下發了兵,但動作也並沒敢過於放開,他們雖然清楚自己一動,秦國也必然動,只有這樣才能迫使韓魏對趙國動手,這畢竟關乎到大家共同的利益。然而誰打頭誰受到的壓力越大這個道理卻是極為明顯的,楚國並不想太過明顯的去當這個出頭鳥,所以在出兵的同時也一直在刺探著秦國那邊的動向,當發現秦國已經在一邊跟趙國打口水仗一邊秘密備軍的時候,終於徹底放下了包袱,準備為了擴大楚國的領土幹一票大的。
然而就在這時候,楚國人並沒有想到,此時應該處於左右為難之中的韓魏兩國已經艱難地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PS:歷史上的孟嘗君田文退出政壇確實是在五國伐齊,田單復國之後。那時候齊國已經一蹶不振,再沒有可能重現當年的輝煌。田文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歸隱,也有可能是覺著對不起自己的祖國,也有可能是真的把天底下的權力之爭都看透了,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孟嘗君田文在歷史上的故事在此終於畫上了句號。)(未完待續。。)
百度搜尋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第一百六十九章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趙軍滅燕滅得實在有點太快了,別說秦魏各國一時之間沒有反應過來,就連邯鄲城裡的趙何一干人等也頗為吃驚。…_()他們得到的訊息遠比秦楚韓魏各國得到的要早,但一直到七月中旬,趙王宮之中卻依然是一片沉寂。這倒不是趙何心淡了,要“隨他去”了,而是因為吳廣從大將軍府帶回來了訊息,說是牛翦已經知道了趙何絕嗣的事,並表示要以大局為重,不能為了這件極難扯清楚的事壞了眼前伐燕的大局,意思幾乎與趙勝那封信如出一轍。
如出一轍必然會有說道,對此吳廣和趙造完全是兩個說法。按吳廣的意思,伐燕之舉在破壞了秦齊連橫的時候就開始謀劃,折騰了都一年多了,可以說投入了趙國幾乎全部的jīng力,如今箭已在弦上,進則可為大趙萬世謀,要是退的話,原先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而且坐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