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到較近的公園去賞一賞花。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討論,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我自己就曾遇過有關此類棘手的問題。孩子上高中後交上了一個不大讀書的朋友。俗話說: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贊同孩子與那個同學常來往。有一天,當孩子又要找那個同學去玩的時候,我攔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字玩呀?我不喜歡你同他過多的接觸”。孩子不以為然地問道:“為什麼?他又不是什麼壞人。”確實,小字並不是什麼不三不四的壞人,只是不愛讀書。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兒子與他交往。但我又耽心交往的時間久了。孩子會受他的影。響也失去上進心。因為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於是我只得以商量的口氣問道:“你為什麼喜歡同他來往呢?他有些什麼優點?”孩子由於沒有感到什麼壓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說:“他為人很好啊,我喜歡和他聊天。”這時,我也就說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個不壞的孩子,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缺點,不讀書。而青少年時代正是你們應該發憤讀書的時候,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你們將來會受到一生中無法彌補的損失。你如果真心與他交朋友,你就應幫助他努力學習。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經過這次談話後,兒子才又把心收了回來,不再有時間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免的。
●要讓孩子敢於說出不同的意見
母親們都喜歡孩子聰明。聽話。可是有時聰明的並不一定聽話,聽話的不一定聰明。作教師的也是一樣,尤其是小學。中學的老師總喜歡自己的學生聽話,少給自己找麻煩。雖然他們也知道過多地要求聽話會妨礙兒童的智力發展。
由於家長和老師都喜歡孩子聽話,所以勇於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不同於父母和老師的意見的孩子通常不受歡迎。不過有時也會有例外。
我的一個學生,她在小學教書。她告訴過我一個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是很有啟發性的故事。有一次她上一年級的數學課,她問:“一棵樹上站著三隻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隻,試問樹上還有幾隻?”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說:“一隻也沒有了。樹上應該是零隻。”而一個平常不太愛說話的孩子卻舉手說:“三減一等於二,樹上應該還有兩隻。”引起全班同學鬨堂大笑。但那個孩子卻執著他說:“就是兩隻嘛”。於是教師啟發說:“打掉的雖然是一隻,但是彈弓一響,其他的兩隻就飛走了。”這樣才結束了那場爭論。
那個學生雖然是答錯了。但是我聽了這個故事,我卻覺得那位同學很值得稱讚。因為他能不為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見;不怕被人恥笑,而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少年時代很少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而愛獨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學校裡他曾被譏嘲為“鄉巴佬”。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但的座右銘之一就是“從他人的意見中獨立出來”。這兩個科學家的發明和創見,正是因為他們能獨排眾議。當然,這樣作是不容易的。因為有時他們要頂住外界的冷嘲熱諷和各種壓力。現在的許多公司或企業裡,一些年輕人之所以被選拔提升為經理,就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見解,能開拓、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不過事情儘管如此,我們的父母仍然喜歡自己的孩子在家聽話,在外不標新立異。當自己的孩子和同學的意見不合時,他們就擔心“這樣會受大家的討厭”。這實際上就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
法國人則全然不同。他們輕視受他人意見左右的人。他們讚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喜歡孩子相互討論和辯論,藉此磨練孩子的處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對父母的意見時,我們不應輕易地責備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應該耐心他說明、解釋。這樣,才能養成孩子有主見、有創造性。
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古國,存在的封建意識在我們的頭腦中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歡兒女聽話,百依百順,容不得兒女的反對意見,更容不得兒女的反駁。而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再要求兒女們百依百順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