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再透過離岸金融吸收借給這些國家的貸款。當這些國家陷入永久性的負債陷阱時,美國依據剝奪這些國家的經濟與金融主權,控制其自然資源。這一切無非是為了以各種國際組織與援助機構的名義將這些國家的人口數量控制在——“人口增長率的降低程度要足以讓它們不可再生資源的輸出得以繼續下去……這些國家中的人口必須與它們的礦產日益迫近地——不管是多麼逐漸地——消耗殆盡對稱地下降。”
從對抗政策到緩和戰略
蘇聯從沙俄時代開始,經濟水平與技術能力就遠落後於歐美國家,當時俄國西部城市已建起的大型工廠主要是西歐資本輸入的結果。蘇聯建立後,一般都是依靠引進並消化西方技術來保持技術水平的進步。冷戰伊始,美國就對蘇聯進行了技術封鎖。1950年1月1日,在美國的策劃下,巴黎統籌委員會成立,其正式名稱為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該組織的目的是聯合西歐北美國家對3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與民族主義國家實行禁運,防止和限制西方的戰略物資、高技術及產品流向社會主義國家,以此削弱這些所謂敵對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實力。
儘管美國實行冷戰進行遏制,但蘇聯的綜合國力卻穩步上升。“二戰”後的初期,美國曾對蘇聯擁有絕對的核優勢,工業產值也達到蘇聯的3倍之多。但蘇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快2。5倍,工業產值從戰後初期相當於美國的30%,上升到80年初相當於美國的80%,各種軍事裝備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與美國都沒有太大的差距,部分高科技武器水平甚至超過美國。蘇聯儼然成為能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當然,蘇聯崛起的一大因素便是石油。石油收入是蘇聯獲得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由於蘇聯的石油出口破壞了英美寡頭控制的跨國石油公司建立起來的國際石油秩序。這些石油公司不得不透過削減油價來應對蘇聯石油對世界石油市場的衝擊。同時,美國政府還強迫其北約附庸國抵制對蘇聯石油的進口。在美國的經濟制裁下,蘇聯石油出口的增長速度下滑,對西方機械與運輸裝置的進口隨之下降。
但蘇聯石油出口的絕對量卻仍在上升。到1967年,西歐各國紛紛與蘇聯簽訂石油購買的合同。蘇聯利用豐富廉價的石油換取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裝置,包括與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的技術和裝置。對蘇聯來說,與西歐的補償貿易可以擴大出口,平衡貿易逆差,賺取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的硬通貨,為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與裝置創造必要條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就與西歐之間發展石油貿易,很快西歐成為蘇聯僅次於東歐國家的石油出口市場。1960年,蘇聯取代委內瑞拉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生產國。
20世紀60年代初,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實力不僅得到恢復還超越了美國,美國國力相對衰落。隨著法國政府在1966年退出北約組織與越南戰爭的慘敗,美國在附庸國中的威權大打折扣。
於是,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將對蘇聯的對抗政策逐漸轉變為軟硬兼施的緩和戰略。但緩和並不代表不再搞垮蘇聯,美國開始以貿易、貸款、投資的經濟金融手段,有意培育蘇聯對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與金融體系的依賴性。
1972年7月,尼克松總統訪問莫斯科,雙方發表聯合宣言,該宣言要求美國國會給予蘇俄最惠國關稅待遇。1972年開始,美蘇之間簽訂了穀物協定。在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安排下,蘇聯向美國購買3000萬噸糧食,幾乎將世界上的糧食儲備一掃而空。這使得糧食貿易公司在幾個月內將小麥和大米價格提高了70%多,大豆價格提高了100%。當時,除美國外的世界各大糧食生產國均因嚴重的旱災而減產。美國趁機全面控制世界糧食市場,而蘇聯則養成對美國糧食的依賴性。從1973年起,蘇聯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糧食淨進口國。
隨後,許多美國公司紛紛宣佈與蘇聯進行經濟與技術合作,蘇聯又養成了對西方技術與裝置的依賴性,就連蘇聯有能力生產的最普通的裝置都開始依靠進口。1972年11月,美國田納科石油公司、得克薩斯州東部運輸公司和全球最大石油服務商——哈利伯頓工程公司宣佈,投資37億美元生產的蘇聯天然氣。它們還將提供30億美元的天然氣運輸裝置於天然氣液化,以方便將蘇聯石油運到美國。根據能源協議融資要求,蘇聯提供7億美元的現金,美國進出口銀行以6%的利率再貸給蘇聯15億美元,並保證在15年內由私人銀行以7%的利率貸出另外15億美元。美國還同意投資37億美元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