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部分

庾槌傘>馱誒杵降澆跗降墓�繁摺0酥酆擁乃�等海�槍�飛獻罹叩憔χ�實姆緹啊!�

隆裡

位於貴州錦平縣,緊鄰黎平縣境,在黎平到錦平的公路旁。黎平到錦平的公路原來並不從隆裡經過,新修柏油路2003年秋天才貫通,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有著600年曆史的隆裡,一直藏於深山不為人知。

如果不是有隆裡的路標,我很可能會錯過,因為在隆裡與公路之間,還有一片建築擋住了視線,只能隱隱地看到一處關樓的頂部一閃而過。找一條泥濘的小路開進去,繞著城郭兜了大半圈,卻沒找到一個可以開車進城的門,只能回到東門外汽車站前,在斜坡上找個空當泊車。

邁步進得城門,一下子怔住了,腳下的石子路竟然全用鵝卵石砌成,龜背形的圖案又竟然那麼規矩,每一塊鵝卵石必定有與它呼應的另一塊。淅瀝的細雨使城外的小路泥濘不堪,城裡卻好像為了歡迎什麼人特地清水潑街了一樣。走在這麼清爽的石子路上,腳步立刻輕盈起來。

隆裡是明代軍屯制的產物,它在建築佈局上的封閉也就不奇怪了。而今城牆多已破敗,惟有古街古巷古屋還保留著最初的風貌。隆裡的民居多是磚木結構,也有本地幹欄式吊腳樓。防火是城中大事,不僅每家院子裡都備有清水,還在院落之間用磚砌防火牆。

隆里人的友善,一開始會讓外來者有受寵若驚之感。那天我是街上惟一的遊客,挎著相機遊蕩。對面走來、或者坐在自家門口的隆里人,多半主動投以微笑,問一聲:“來旅遊呀?”巷口有一個小女孩兒瞪著大眼睛好奇地看著我,模樣煞是可愛,忍不住對著她按下快門。女孩兒的奶奶聽見聲音走出來,我便向她要地址,好把相片寄過來。地址記好了,奶奶一定拖我到家裡吃飯,我因為還要趕路,再三不肯。不想她又追出來幾步,塞給我一袋熱騰騰的紅薯。

車江侗寨

被稱為“千戶侗寨”,貴州榕江古洲鎮車江大橋對岸車江大壩上。車江侗寨由三四個大小不一的侗寨連成,合稱“三寶侗寨”。其中章魯村是侗族語言標準語音、即侗語“普通話”的發源地。車江保留著完好的侗族生活場景,家家務農,戶戶紡紗,寨頭村中有最古老的侗族祖先“薩堂”廟。

增衝鼓樓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從江境內,但距榕江縣城較近,從榕江縣城有新修的土路前往,31公里,小車可以透過。增衝鼓樓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秋,是現存最古老的鼓樓,且工藝精細,為我國木質結構建築中所罕見。

鼓樓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侗寨建鼓樓,是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誌,由全寨人集資修建,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建造。造樓沒有圖紙,數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憑心算。侗寨鼓樓的多少,根據寨子的族姓而定,一般是一個家族要建一座鼓樓。

鼓樓有廳堂式、幹欄式、密簷式等多種形式。無論哪種,一般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多呈葫蘆型,頂蓋正中在1根1丈左右的木柱上套由大到小的5至7顆陶瓷寶珠,猶如塔尖,凌空而立。頂蓋是絢麗多彩的樓頂,多為傘形。頂蓋下斜面的人字格鬥拱,像蜂窩百孔窗,周圍木雕好似燕窩壘泥點,工藝精巧,造型別致。中部是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簷一般都是六角,每方簷角均為翹角,層層疊疊,重簷而上。自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樓身以四根粗大、筆直的長杉木為主柱,從地面直通樓頂。樓內雕樑畫棟,魚蟲鳥獸,栩栩如生。下部是寬敞、實用的樓底,多為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中間是一個圓形大火塘。

鼓樓既是侗寨的標誌、侗族族姓的標誌,也是村民休閒、社交的場所,還是接待客人、集會議事的地方。舊時,鼓樓還是傳遞資訊或報警的工具。

重要提示

⊙ 全程約1900公里,包括去往景點的路程。

⊙ 路費約120元,主要用於廣西的高速公路和二級路通行費,貴州境內沒有過路費。

⊙ 行程7…15天。

重要提示

⊙ 瑤族,是中國南方的山地民

瑤族,隋唐以來就生活在五嶺山區,有“五嶺無山不有瑤”的說法。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廣西的瑤族共有140多萬人,佔全自治區總人口的2/3,主要分佈在金秀、都安、巴馬、大化、富川、恭城等瑤族自治縣內。瑤族的支系較多,有盤瑤、過山瑤、頂板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