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方求學的想法,眉飛色舞地細說一遍,並堅決要求離家去上學。家人反應不小,母親堅決反對,她實在割捨不下,不忍心讓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孩子,離開父母,獨自去闖天下。兵荒馬亂,風險重重,成敗不知,禍福難料。出外變數很多,沒人能保證一帆風順,誰能預防意外?

父親則比較理智,分析了利弊得失。留在家中,日偽軍肆虐,並不安全。現在學業已誤三年,長此以往,將貽誤終生。後方求學,生活在學校,國家撥款,老師照顧,可減少風險。雖有困難,吃些苦頭,卻能加速成熟。在機遇和希望面前,關鍵是勇氣。慶鑫膽大,可以做大事,勇敢的行動可以產生力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勇往直前,可渡過難關;慶鑫聰明好學,志向遠大,應該順其自然,促其發展。

慶鑫看到父母意見不一,他不好反駁母親的話,乘機發言,聰明地講了鷹的故事:幼鷹長大時,老鷹還會擠它,把小鷹從邊緣之處往下趕。這些幼鷹下墜時,逼得它們拼命掙扎,拍打翅膀,來阻止下落。在這樣的過程裡,反覆多次,幼鷹學會了飛翔和覓食的本領。與此相反,有一隻幼鷹,從小到大,由人飼養,吃現成食成為習慣。幾年以後,把它放飛,不久被餓死。因為它沒有學會覓食的本領。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孫子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這個意思。艱苦的環境,充滿競爭,生命力更加頑強,逼著走向成功。

由於慶鑫的堅決要求,父親的支援,終於說服了母親。但是大姨的阻力卻更大。八姐的姐夫出外,到後方上學,三年以後,在外已有女朋友,來信離婚。七姐哭得死去活來,說“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父母再三相勸,她總是不聽,尋死覓活,必須輪流看守,全家很是震驚。他們認為“再好的婚姻,出外就會變故,妻子會被遺棄”。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慶鑫也提出外出上學,無疑對韓家是雪上加霜,所以堅決反對。因為大姨比母親大十多歲,很有權威,母親怕她,不敢去對她訴說。慶鑫只得婉請八姐,前去勸說她的母親。八姐軟語綿綿,苦苦相勸:她說慶鑫品性耿直,兩人又是姨娘之親,夫婦關係和睦,可防他日之變。最後大姨才應允,同意放行。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兒是孃的掛心鉤。母親見兒子去意已決,不怕寒冬冷風,每個晚上都在燈下,針連線引,為將要遠行的兒子趕製衣服,搶做鞋子,一針一線,都帶著她對兒子的深情厚意。八姐前去幫忙,她也不答應。她要讓兒子穿她親手做的衣服,正如唐朝孟郊詩《遊子吟》所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臨行前幾天,慶鑫的思想也很矛盾,一方面想立志外出闖世界,另一方面卻又依然戀著親人。尤其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難以割捨。慶鑫心中多次對母親說:對不起了,慶鑫需要走自己的路,但願您能理解。善於選擇適合自己的路,這是他成功的第七個因素。

第二章 求學之路(2)

裁衣不怕剪刀寒,心中唯憂行路難。1942年2月,慶鑫動身那天,凌晨起床。看見母親的眼睛紅紅的,眼皮浮腫。慶鑫知道她老人家,又是徹夜未眠。她把兒子的行李,細緻地檢視幾遍,把錢幣縫製在衣被夾層裡,估量不缺什麼,才捆成行李包,既輕便又容易攜帶。她看著慶鑫吃飯,再三叮囑,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此行需珍重,不比阿孃邊。”要當心冷暖,飲食要適量,不要飢一頓飽一頓,路上要聽李先生的話,到了住地要捎信來。和朋友相處,要寬厚忍讓,吃虧是福,要結交善良的朋友,不要與壞人為伍。最後她說:“你嫉惡如仇的個性,使我實在不放心。”慶鑫一再表示:保證記住母親的教導,堂堂正正地做人。

慶鑫看著母親的面孔,由於多夜的勞累和哀傷,蒼老許多。他心裡很難過,要離開生他養他的父母,離開相依相伴的八姐,離開關懷他的鄉親,離情別緒,湧上心頭,幾度哽咽,情不自禁。那天吃過早飯,楊慶鑫背起行李與家人道別,卻不見了母親,她是怕離別,不忍哭著相送。八姐也沒有出屋送丈夫。她心地善良,多愁善感,兒女情長,雙眼哭得像紅鈴鐺,怕別人笑話。

家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小妹年僅四歲,也站在父親身邊向哥哥招手。祖母還彎著腰,用手巾擦淚。他不知不覺突然掉下眼淚,可憐起家人來。此時,他三步一回頭,十步一停頓,一直這樣走了很遠,看見祖母、父親和妹妹,還站在那裡,沒有移動。楊慶鑫心裡想著:敬愛的祖母、親愛的父母,別了。善良的妻子,別了。慢慢地走了好遠,送行的人樹擋霧遮,變得模糊。他才狠狠心,揹著行李,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