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放大,幾乎就成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成長的軌跡——
“……人類文化,總是從產鹽地方首先發展起來,並隨著食鹽的生產和運銷,擴充套件其文化領域。”(任乃強《說鹽》)
四五千年前,從肥沃的關中平原崛起的炎黃部落,很快把目光瞄準了近在咫尺的山西運城解池鹽湖。號稱中華第一戰的炎、黃二帝阪泉之戰,實際上就是一場爭奪晉南解池的戰爭!
山西運城的解池,其鹽湖面積132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鹽產地。由於晉南積溫高,鹽水蒸發快,湖水中鹽的比重比普通海水高出六倍,使解池成為與西亞死海齊名的內陸鹹水湖。自古以來,人們即在此曬滷成鹽,運往各方,故名運城。
《史記》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經過三次大的會戰,黃帝收服了炎帝,炎、黃部族合併為華夏族,黃帝成為華夏族的首領。阪泉在山西運城縣南,居鹽湖上源,炎黃部落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戰,也與奪鹽有關,此戰不僅鞏固了黃帝對鹽池的佔有與分配,還鞏固和擴大了勢力範圍,使炎黃部族和蚩尤統領的九黎族及夷、苗二族的一部分,融匯在一起,形成了漢民族的基礎。之後,黃帝“邑於涿鹿之阿”,帝堯定都平陽(山西臨汾),帝舜定都蒲坂(山西永濟),帝禹定都安邑(山西運城北)。堯、舜、禹三代都城距離解池都不到一百公里,這顯然與保衛鹽池重地有關。
不僅如此,虞夏以後的歷朝統治者對都城的選擇,幾乎都考慮到這一因素。商雖然源自東夷,但先定都於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