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什麼問題。找幾塊硬點的石頭,花點時間磨成石斧、石刀,如果只用來砍肉剁骨頭,還是很堅固耐用的。再一想,其它所有的工具也都不是必須的,金屬,陶器,慢慢再想辦法弄吧。你曾經想找上帝討一把雙筒獵槍,方便的時候打點兔子或者野豬什麼的。可是常識告訴你,最好的獵槍使用壽命也只有幾千發,長遠來看還不如自己製作弓弩和長矛,雖然殺傷力有限,但畢竟可以就地取材。
考慮了很長時間,你終於選定了一樣東西:鹽。 。 想看書來
鹽的秘密
其實,幾十萬年以來,上帝就用這三根手指,指點著人類尋找最理想的棲息場所。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人類進化的動力之源。
民以食為天。獲得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圍繞食物有不少里程碑式的進步。
數十萬年前,人類開始學會用火。它不僅幫助照明取暖,也改變了人們生食的習慣,縮短了消化過程,提高了消化效率,使人更加聰明強壯。弓箭和魚網帶來了捕獵工具的革命,人類的捕食能力得到空前發展。魚網的發明者,據說就是苗蠻族的先祖——伏羲。食物和水必須要有合適的容器來盛裝,於是距今一萬多年前,人類又發明了陶器。
讓人始料不及的是,鹽的開發和利用,居然也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如今,這種擺在灶臺一角的普普通通的結晶顆粒,似乎已不值一提。它價格便宜又所需不多,一元一斤能用半年,人們常常忘了它的存在,更不會把它和國家大事、人類起源這些巨無霸的命題聯絡在一起。可是,凝神一想,鹽之於人,又實在不能等閒視之!
借用美國學者舒爾策&;#8226;馬庫赫的話:由鹽水構成活細胞的內部液體,是地球生命形式最主要的特點。鹽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鈉,它包含著人類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成人體內一般約含90克鈉、85克氯,大部分存在於體液中。鈉對肌肉的收縮、心臟的搏動、血液的流通、神經資訊的傳遞、蛋白質的新陳代謝、體液的酸鹼平衡等都有重要作用。氯既有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和滲透壓平衡的作用,又是胃液中電解質的主要陰離子,能促生胃酸,幫助消化。管子曰:“無鹽則腫”(《管子&;#8226;輕重甲篇》)。人體如果缺鹽,輕則倦怠乏力,暈眩噁心;重則嘔吐痙攣,肌肉水腫,甚至血壓下降、心臟衰竭。營養學家告訴我們,成人每天需要攝入5至8克食鹽,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在有意識地食用鹽之前,體內所需的鹽分只能從獸肉、魚介、草木中取得。後來,獵手們跟蹤動物的足印和舔鹹的痕跡,首先找到了鹽泉。他們無意中發現:在有鹹味的泉水中浸泡過的肉類,不僅吃起來更加美味,而且儲存時間更長!
人們欣喜若狂:這可是寶泉啊!時隔不久,聰明的古人就從泉水中得到了固態的鹽。而且隨著經驗的逐步積累,煮、曬等提取方法的日漸成熟,鹽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古人驚喜地發現:鹽不僅能增加食慾、調節膳食、改善營養、提高體能,還能消炎療傷、止血解毒。以前極易腐臭的魚類和肉類,用鹽醃製燻幹以後,就能儲藏數月甚至數年。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意味著,以肉食為主的遠古人類,因為有了鹽的幫助,就可以一舉突破淡季的食物瓶頸——在漫長的冬春季節,人們將從此告別飢餓。
鹽,對於生活環境惡劣、食物豐儉由天的史前人類來說,起著平衡倉儲、促進繁衍的重要作用。人類的人口總量和平均壽命,很可能僅僅因為鹽的出現,而出現過一次爆炸式增長。甚至,我們的思維還可以更大膽一些:由於地殼運動等原因,這種在北緯30°附近分佈特別廣泛的物質,會不會參與到人類進化的某些關鍵性環節?
在遠古人類看來,這樣神奇的泉水,無異於上天的恩賜!當鹽成為僅次於空氣、食物和水的一種生命必需品,鹽泉也順理成章被賦予神的光環,並安排了專門的祭司來管理。人們在此定居,圍繞鹽泉展開各種宗教活動。鹽泉周圍因此成為早期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然而,鹽能給他們帶來財富,卻不能給他們帶來安寧。隨著農業逐漸發達,當食物和水源不再緊缺,上帝的第三根手指,就成為弱內強食的理由和競相爭奪的目標。鹽也和今天的石油一樣,成為血腥殺戮的導火索!最終壟斷鹽源的部族在與周邊部族的兼併與融合中佔盡先機,不斷地發展、壯大,成為經濟強盛、文化發達、人丁興旺的強勢民族。這種現象在地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