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涼之性,人們常說:“魚生火,肉生痰。”這個肉顯然是指豬肉,因為只有豬肉是涼性,容易傷脾胃陽氣,滋生痰飲。
海鮮類
海鮮類生物由於長期生活在海水中,環境寒冷,所以海生物多數為鹹寒之品,但根據其存在狀態的動靜不同,海鮮的寒熱也有差異。凡善遊動的海鮮,多數屬於溫熱的,如所有的魚類、蝦類;而那些靜止不動的,或少動的,則多為寒性或涼性,如蛤蜊、海螺、生蠔、螃蟹、鱉、龜、海參等。我們平時食用蛤蜊、海螺、生蠔、螃蟹需蘸生薑汁才行,否則容易食後胃脘不適,但食用過度也會出現胃部不適,就是由於這些食物多為寒涼的緣故;而鱉、龜在燉服時亦需要加入適量的姜、蔥等,來制約其寒涼之性,達到補陰血之用,龜板、鱉甲就是常用的滋補腎陰之品。
春季的飲食之道
* 春季是陽氣主“生”的季節
到了春季,隨著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的變短,白天開始延長,日照時間開始增長,氣溫逐步升高,並且隨著這種氣溫和日照的變化,自然界的各種生命開始活躍起來,不僅植物開始發芽吐綠,動物也蠢蠢欲動,昆蟲、青蛙、刺蝟等從冬眠中慢慢甦醒。因此,《說文解字》有“春,蠢也,動也”之說,似乎春之本意就是蟲類生物的萌動。在自然永珍出現以上活躍的徵象的同時,人類的生命也伴隨自然界陽氣的上升呈現出相應的變化:處於生長期的孩子,在春季生長速度加快;人體的氣血開始向頭面部、四肢等聚集,人的面色開始紅潤;女性在冬季變重的痛經此時有所緩解,等等。我們說四季萬物的生化特性是生、長、收、藏,實際這也是對陽氣不同狀態的一種描述。春天氣溫上升、日照增加,就是陽氣的“生”,有了春季的陽氣之“生”,才有夏秋冬季的長、收、藏的變化,也就有了生命活動的生長、發育、成熟與結果,因此,春季陽生順利,是一年自然界中生命活動健康的保證。我們人體也是如此,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自然,要保證人體生命在四季的健康,就要順應春季陽氣這種“生”的特性,養生就要圍繞促進人體陽氣的“生”來進行。
* 春季是肝氣主令的時段
《黃帝內經》認為,我們人體的五臟與四季存在著一種通應關係,即五臟分別有各自所主的時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五臟在其各自主令的季節,會表現出其功能屬性最強,並最易受到內外致病因素的傷害的特點。這就像是學校安排值日生,某生在其值日時,不但會把個人的性格、能力非常充分地呈現出來,而且,因其負擔整體的工作較多,氣血耗損最大,因而也最易患病。春季在人體是肝氣主令的季節,因此,春季最易影響的是肝的功能。肝在人體之中,透過主持氣機的疏洩而影響情緒,調節血液,開竅於目。相應的,肝在色、味對應上是:色主青,味為酸。
* 春季飲食,養陽為上、宜性溫熱
《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語,說的就是春天要把人體的陽氣養好。實際上,對我們人體來說,十之七八的疾病都與我們人體的陽氣不足、寒邪內盛有關。“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我們人體的陽氣就像太陽一樣,如果陽氣失常,我們就會得病甚至死亡,因此,養護好我們人體的陽氣,對預防疾病至關重要。而《內經》又告訴我們,養陽氣的最佳時令在春季,春天把陽氣養足了,才能保證這一年陽氣均不虛衰,保證身體在四季中的健康。
養陽氣的方法,飲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比如蔥、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鍋並非冬季的專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對那些有明顯陽虛陰寒體質的人來說,可以服用小劑的四逆湯、桃花酒等,這樣等到了秋冬季節,身體會感到很舒服。
對於兒童來說,春天是身體長高的主要時節,同時,《內經》認為陽主生,因此,在春季對於生長期的孩子,飲食尤其要注意陽熱食物的補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各種肉類,包括雞肉、牛肉、羊肉等均為辛熱之品,故可以給孩子多吃一些,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一則順利長高,二則不致於出現各種營養不足的虛弱病症。
* 春季飲食,促進肝氣的疏洩與升發
色宜青綠
這裡的“綠色食物”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健康或衛生的天然食品,而是指青綠色的蔬菜,因為青色、綠色是入通於肝的,為養肝氣,除眼睛多看綠色的景色外,飲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綠色的蔬菜和水果,以助益肝氣的升發。同時,春天陽氣上升,有很多人會因此出現一些火熱上擾的徵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