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我們就要從五行與顏色的關係說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這五種物質在中國古代逐漸被抽象為哲學的概念,古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別用五行來分類和認識。顏色也是如此,首先顏色被分為五個基本的類別。繼而五色被五行規範分類,就是青色與樹木的顏色接近,所以屬木;紅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屬火;黃色與土地的顏色接近,所以屬土;白色為部分金屬的色彩,所以屬金;最後將黑色與水對應,所以屬水。五行之間依靠相生和相剋的關係,彼此間建立密切的聯絡,比如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這種聯絡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關係,但實際上,這五行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國是農耕國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錢,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佔據著主導之位。中國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論中都反映著這種思想。所以,在五行規範自然萬物之後,但凡與土結合,或屬於土的事物,就高於其他事物而佔據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五色中就以黃為貴,數字中就以5為貴,臟腑中就以脾胃為貴。所以西漢政治家賈誼在上疏給漢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議“色尚黃,用五數”。而中醫理論中,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就是這一哲學思想的延伸。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學會吃肉
肉向來是中國人飯桌上備受寵愛的食物,中國人素有“無肉不成席”之說,很多人對肉食的偏愛遠遠超出蔬菜、五穀。肉食同時也是西方人的主要食品。中國人的肉食來源很多,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海生物,無不作為肉食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中國人對不同的肉類,有不同的烹製方法,牛肉常與番茄、蘿蔔同燉,燉豬肉要加茴香、花椒等大料,鴨子常烤食,雞肉常熬湯,海鮮要蘸薑汁食用。這些不同的烹製、食用習慣後面隱含的道理究竟是什麼?今天,我們就解開這些問題的謎底。
肉類確實同植物類食品以及藥物一樣,具有不同的性味。《內經》對肉類食物進行了五行歸類,認為牛肉為甘、犬肉為酸、豕肉為鹹、羊肉為苦、雞肉為辛。牛肉甘味故入養脾,狗肉酸味故入養肝,豬肉鹹味故入養腎,羊肉苦味故入養心,雞肉辛味故入養肺。當然,這種性味並不一定是用口舌可以直接分辨出的味道,更多的是古人在實際生活中,根據動物的生活環境、性情特徵,以及在對疾病的不同作用,不斷地體會、總結出來的。
中國人經常食用的肉類食物,包括飛禽類、牲畜類和海鮮類等。雖然動物類肉食多屬於溫熱之性,然亦有部分為寒涼之品。在食用時,有的吃了大補氣血,如母雞等;但有的則易於傷人,如螃蟹;有的陰虛體質適於食用,有的則陽虛體質適於食用。因此,在食用之前,最好能辨別清楚其寒熱之性。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經文可以讓我們對肉類食物的寒熱有一個輕鬆鑑別,這句經文是“陰靜陽躁”,即安靜少動的,多屬於陰性、寒性、涼性,躁動多動的,多屬於熱性、溫性。我們細究一下,其實多數肉類均符合這一規律。
禽類
凡山珍、飛禽,多是熱性、溫性的,因其善飛善動的特性,造就了其屬陽的特徵。根據古代本草記載,禽類中只有鴨肉與鵝肉質偏涼,這可能與其常年生活在水中有關。
據史書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徐達,就是死於發瘡之後吃鵝肉。徐達從二十來歲就追隨朱元璋,在很多重要戰役中都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他為人光明磊落,行事小心謹慎,深受朱元璋賞識。然而,自古伴君如伴虎,在殺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朱元璋面前,為人低調、委曲求全的徐達並沒有逃脫厄運。史書上雖然都說徐達是病死的,但野史上說徐達晚年背上長了一個瘡,最忌發物,但偏偏朱元璋聽說後賞了一隻蒸鵝給他。徐達聽到皇帝的賞賜後淚流滿面,當著傳旨的人一口一口吃掉蒸鵝,幾天後就背瘡大作而死。
畜類
牲畜類的肉食也多是熱性、溫性,按照“陰靜陽躁”的理論,越善於活動的,陽熱之性越強,溫性越大。所以就我們經常食用的牲畜肉類進行溫熱之性排序,則依次為狗肉、羊肉、牛肉,因為狗最善於奔跑,速度最快,當熱性最強,羊肉其次,牛性最靜。豬肉是牲畜類肉食中不多見的涼性之品,因為豬最懶動,且生存環境多潮溼,所以其肉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