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配用固攝之法。腎氣腎元虧虛,封藏失司,固攝無權,常易出現遺精、久瀉等症,應應用補腎固攝法,可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之類加減,亦可在辨證方藥中加入潼蒺藜、益智仁、龍骨、牡蠣等,但應注意有實邪留戀者慎用。
5。腎與其他臟腑的關係頗為密切。如肺氣虛弱的咳逆上氣,久則腎氣亦虛,出現腎不納氣,喘促尤甚,當斂肺止咳與溫腎納氣並施;脾虛不運之久瀉,久則命門火衰,五更洩瀉,當溫運脾陽和“釜底添薪”齊進;又如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治當育陰潛陽;腎陰不足,心火偏旺導致心腎不交,治當清心滋腎,引火歸原。
膽
膽附於肝,其經脈屬膽絡肝,兩者相為表裡。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決斷,貯藏和傳送膽汁,洩注於胃腸,協助水谷的消化。膽病表現為少寐,易驚膽怯,或脅痛、黃疸等症。肝膽疾病有密切聯絡,在辨證、立法、選方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膽病可與肝系病證互參。
【辨證論治】
一、辨治原則
膽病的辨證治療須分虛實。虛證為膽氣虛怯,治以補益;實證以溼熱為主,治以清利。虛實相兼者,分別主次,兼顧治療。
二、證治分類
1。膽虛證
膽怯易驚,精神恍惚,眩暈嘔吐,口苦,胸悶,痰多。舌苔白滑,脈小弦或細滑。治法:靖膽化痰。
例方:安神定志丸合溫膽湯加減。兩方相合適用於膽虛夾有痰熱之病證。前方益氣安神,鎮驚化痰;後方清膽化痰和中。
常用藥:人參益氣安神;半夏、陳皮燥溼化痰,理氣和胃;茯苓、茯神、菖蒲、遠志化痰寧心;龍齒鎮驚;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枳實下氣散結。
伴見心煩少寐、多夢者,加黃連清心。
2。膽實證
脅痛時發,或突發劇痛,胸脘煩悶,嘔惡頻頻,泛吐酸苦黃水,口乾苦,伴寒熱往來,目黃,身黃,尿黃,黃色鮮明。舌紅,苔黃膩,脈濡滑而數。
治法:清洩膽熱。
例方:蒿芩清膽湯加減。本方功能清膽利溼,和胃化痰,適用於溼熱蘊結,膽失疏洩之證。
常用藥:青蒿、黃芩、竹茹清透少陽邪熱;陳皮、半夏、枳殼和胃降逆化痰;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溼。
身發黃疸,溼熱甚者,加茵陳、蒲公英、黑山梔、黃柏、生大黃等,加強清熱利溼以退黃。伴有寒熱往來,加柴胡,配黃芩和解清熱。
【臨證備要】
1。膽虛注意心膽同治。膽虛每多兼有心虛,而為心膽虛怯,可見膽怯不寐、心悸不安等症,治療宜同時補益心氣。膽實每與肝同病,而為肝膽溼熱。若蘊久不化,膽汁結成砂石,阻滯氣機,疏洩失常,往往突發脅痛、黃疸、嘔吐,且伴寒熱等症,治當用清熱化溼、利膽消石、理氣行瘀、通腑等法。
2。膽實證在飲食上須禁忌動物脂肪、油煎雞蛋等,以免助溼生熱,影響膽汁的疏洩,加重脅痛與嘔吐。
胃
胃居中焦,在上腹部。整個胃體所在部位稱為胃脘,胃脘又分為上脘、中脘、下脘三個部分。胃和脾同屬於土,然胃為陽土,脾為陰土,構成表裡關係。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性宜降,喜潤惡燥。若胃氣鬱滯,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失調,便發生胃脘疼痛,納少;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見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
【辨證論治】
一、辨治原則
胃病的辨證,首辨胃痛、痞滿、嘔吐、呃逆等主症,分別寒、熱、虛、實的不同。由於胃為陽腑,喜潤惡燥,以和降為順,故其治療原則應以理氣和胃、滋潤胃陰(與脾相對而言)、和降胃氣為主。然因胃與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故論治應參合進行。
二、證治分類
1。胃熱證
胃脘陣痛,痛勢急迫,心中煩熱,嘈雜易飢,吞酸嘔吐,甚或食入即吐,或伴嘔血,口渴,喜冷飲,或口臭,牙齦腫痛糜爛,便秘。舌苔黃,脈數。
治法:清胃瀉火。
例方:清胃散加減。本方功能清胃瀉火,適用於胃火熾盛,血熱妄行之證。
常用藥:黃連、黃芩、山梔、大黃清胃瀉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石膏、知母、蘆根清胃生津。
可加茅根、大薊、小薊、藕節之類涼血止血;陰傷較甚,口渴,舌紅苔少,脈細數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養胃生津。
2。胃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