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在於,明帝國的住宿地並不是獨門獨院,在帝國的北方有著幾個並不友好的鄰居,這些鄰居經常不經主人允許就擅自進屋拿走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從來不寫欠條。一次兩次也就罷了,長此下去怎麼得了?
出兵討伐也沒有什麼效果,因為這些鄰居基本上都是游擊隊編制,使用的是你進我退,你退我再來的政策,他們自己屬於遊牧民族,又不種地,每天的工作也就是騎馬跑來跑去,閒著也是閒著,不搶你搶誰?
討伐不行,不管更不行,這真是個難題啊。
軍事政治形勢固然是後來遷都的主要原因,但還有一些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這就是朱棣本人的特點。
難道朱棣個人與遷都也有關係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還記得,我們之前曾經提過朱棣雖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戶口,但他21歲就去了北平,並在那裡生活了二十年,雖然並沒有轉戶口(當年進北平不難),但他的生活習慣已經完全北方化了。
據史料記載,朱棣偏好北方飲食,而且十分喜歡朝鮮泡菜,當時的朝鮮國王李芳遠曾派出朝鮮廚師(火者)侍奉朱棣,而他也欣然接受,想來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對南方菜不會太感興趣。北方雖然多風沙,遠遠不如南方的秀美山水,但朱棣一直以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對他而言,熟悉的才是最好的。
當然了,朱棣遷都的主要原因還是政治需要,既然下定了主意,那就遷吧。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288'
且慢!這可不是說遷就能遷的,遷都不是搬家,絕對不是打好包袱,打個電話叫搬家公司來就行的。最大的難題在於,朱棣並不是一個人搬去北平,如果是這樣,那倒是省事了。
遷都不但要遷走朱棣,還要遷走他的大小老婆若干人,王公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北平打了很多年的仗,街道、宮殿都要重修,城市佈局也要重新安排。而且跟他去北平的都不是一般人,需要大筆的資金才能安置好這些人。其難度絕對不下於重新建都。
這些問題雖然難辦,但畢竟還是可以解決的,擺在朱棣面前的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如果這個難題不解決,遷都就等於白遷。
我們知道,朱棣遷都的主要原因是為控制北方邊界,保證國家安全。按說遷都就能解決這一問題,但諸位想過沒有,還有一樣東西是必須的。
那就是糧食。
北平附近不是產糧區,而遷都必然會有很多人口湧入(中國人向來有往大城市跑的習慣),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而且要控制邊界,就必須養著大批士兵,雖然明朝實現了軍屯(軍人平時種地,戰時打仗),能夠解決部分軍隊的糧食問題,但京城的精銳部隊(如三大營)是不種地的,這麼多人吃什麼,總不能喝西北風吧。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僅僅保證北平士兵百姓的糧食還不夠,因為明朝政府將來可能會經常出去慰問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鄰居,給他們一點小小的教訓,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派十萬人去打仗,你就要準備十萬人的糧食,而北平附近的糧食產量是絕對不足以保障這些行動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算什麼難題,從南方產糧區運輸糧食到北方不就行了?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恭喜你了,你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難點所在。
糧食問題之所以成為遷都的最大障礙,難就難在運輸上,在那個年代,既沒有火車汽車,也沒有飛機,要運送糧食只能靠人力,今天我們搭乘現代化交通工具從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費不少時間,而當年的人們走一趟要花一個多月,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運輸糧食的人也是要吃飯的。無論他們多麼盡忠職守,你也應該有一個清醒地認識:他們在吃光自己所運的糧食之前,是絕對不會餓死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289'
所以如果你找人從陸路上運輸糧食,你就必須額外準備運輸者的口糧,讓他推兩輛糧車上路,運一輛,吃一輛,等到了目的地,交出還沒有吃完的那部分,就算交差了。而你額外準備的那部分口糧可能比他運過去的糧食還要多。
如果有哪個政府願意長期用這種方式來運輸物資,那麼等待這個政府的命運只有一個——破產。
所以,明朝政府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河運(又稱漕運)。
是啊,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答案很簡單嘛,用船來運輸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