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於是呢?人口外遷,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txt小說上傳分享
走 西 口(二)
【解說】 一首民歌竟扯出一段厚重的歷史,這段歷史包含著成千上萬人的命運。而他們的命運又或多或少地和那個叫西口的地方有關係。那麼西口到底在哪裡呢? 這裡就是最初的西口,它位於山西、內蒙交界處的右玉縣,它實際上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真正的名字叫殺虎口。 在明代時,為了防止蒙古騎兵南下,這裡曾駐紮了大量軍隊。明朝和蒙古部族關係緩和之後,它又被開闢為雙方貿易的市場。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先後出兵平定西北叛亂,殺虎口又成了供應大軍糧草的後勤基地。戰爭結束後,這裡成為山西人進入西北地區的門戶。由於來往的客商很多,甚至造成了這個地方一度的商業繁榮。 【採訪】山西右玉縣 殺虎口村居民 是繁榮啦,過去我聽人說這地方有三千六百家人家。從這兒一直走,就到了呼市、大同、包頭、西包頭,出了外面了。這會兒大概有四五百家。 【採訪】山西右玉縣 殺虎口村居民 從來(提起)右玉縣,沒名,一提起殺虎口來,叫小北京,有名。 【採訪】山西右玉縣 殺虎口村居民 過去是天天進鬥金斗銀的地方,我自己沒牙了,說不真。聽懂意思了沒有?沒有什麼可說的,反正過去有個戶部衙門,樓房挺多,七十二座廟,旁的一時咱們也記不住了。 【採訪】山西右玉縣 殺虎口村居民 餘、張、馬。這三家是大有錢的,人家門前有旗杆的,都是做過大官的。  
走 西 口(三)
【解說】 殺虎口的變遷,其實可以看作明、清山西曆史一個縮影。如果我們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打量山西,就會發現,山西北鄰蒙古草原,南邊緊挨著中原腹地。草原上的牧民需要農民種的茶、紡的布,中原的農民種地也少不了牧民放的牛、養的馬。這種相互的需要,必然會造成商業的往來,如果商業往來被人為阻斷的話,就只能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 但不論戰還是和,山西可能都是連通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之間最短的一條通道。這一點,那些想在中國建立強大王朝的人都看得很清楚。清朝皇室入關之前,在制訂他們經略中原的戰略時,就把山西作為必須控制的地區之一。他們認為“山東乃糧運一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極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 這些話並不是說說而已,清兵一入關,順治皇帝的屁股還沒有在紫禁城的龍椅上坐穩,馬上召見了當時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宴便殿、賜服飾”,又是請客,又是送禮,最終還把這些商人編入了由內務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 順治皇帝超規格的禮遇,為清朝後幾任的統治者換來了極大的回報。雍正十五年,朝廷調集九省大軍,平定青海叛亂。清軍進入草原深處之後,由於補給線過長,軍糧供應發生困難。 正當朝廷上上下下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叫範毓賓的山西商人站出來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做吧!”範毓賓的爺爺,恰恰就是參加過順治皇帝賜宴的那八位商人之一。 一個國家都很難做成的事,一個商人做起來可能就更加艱難。有一次,範毓賓運住前線的十三萬擔軍糧被叛軍劫走,他幾乎變賣所有家產,湊足一百四十四萬兩白銀,買糧補運。 今天,我們可以在《清史稿·列傳》中找到範毓賓的名字,它是和朝廷的封疆大吏、王公貴戚的名字放在一起的。在這篇《列傳》中說他“輾轉沙漠萬里,不勞官吏,不擾閭鄰,剋期必至,省國費億萬計”。 范家以“毀家抒難”的做法,贏得了朝廷的信任和賞識,作為回報,朝廷慷慨地把與西北遊牧民族貿易的特權交給了范家。這一下對範毓賓家族來說,稱得上是天大的商機獲取,因為在此之前,朝廷是嚴禁漢人進入草原和牧民進行貿易的。 走西口的路就這樣被打通了。 【採訪】餘秋雨 學者 這牽扯到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就是西北,非常遙遠的地方,氣候也非常寒冷。儘管清朝統治者來自於東北,但是對西北還是陌生,生態也還是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面,我們按照我們現在想起來,叫後勤供應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