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顏衛的三千騎兵,登基之後只是大肆封賞,卻絕口不提割讓土地的事,最終使得本就萌生野心的朵顏衛大為不滿,憤而聯合其他二個部族,又與韃靼人的國師阿魯臺密切聯絡,開始對北京以北的大片草場蠢蠢欲動
╔♀┅♀┅♀┅♀┅♀┅ǎ�
網︴。︴
╚♂┅♂┅♂┅♂┅♂┅╝
第245章 遷徙百姓
第245章遷徙百姓
一番密謀,張越如願說動阿斯朗,搶掠來的財物都歸朵顏衛所有,而人口糧食則屬於張越的。
趁著寒冬還未來臨,兩人料到漢人今年沒時間建造要塞,尤其令人興奮的,就是張灝的領地並沒有設定官府,即使事後被人揭發,那也有的是藉口搪塞。
面對如此大的誘惑,草原狼一樣性格的蒙古人自然不會放棄,何況要是面臨強有力的武力抵抗,到時無非騎著馬原路返回罷了,在這塞外的土地上,沒有任何地帶,能使蒙古騎兵退縮不敢征服的。
阿斯朗帶著五百多騎士馬上離去,一來一往不過二十天時間,而張越則率領馬匪,遠遠跟在朝鮮使團的身後,又半路放棄使團這支肥肉,因為對方有一千多官軍趕來護送,只得秘密監視著遷徙百姓的一舉一動。
天乾物燥,秋天的森林滿是落葉,無數面板黝黑,頭梳小辮的百姓,拖家帶口的趕路,到處都是牛車馬車,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緩慢前進,為了朝廷重賞的十兩銀子和肥沃土地,也為了躲避越來越多的土匪,趕往官府大力宣揚中的海邊聖地。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潑皮無賴和各地罪犯被流放東北,有些人能老實的呆在邊塞附近種田為生,或是打些短工勉強餬口,有些好吃懶做的則結伴四下流竄,鬧得整個遼寧遠不止張越這一支馬匪,加上一些當地的土匪強盜,喜歡搶劫的女真部落,可謂是遍地強人。
治安敗壞,除了使得一些原始村落紛紛遷往北方之外,受苦最深的就是漢化程度最高的女真人了,他們世代以養牛打獵為生,本身不會種田,幾乎都依賴於漢人生存。
這時期可沒有什麼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最強大的蒙古人都敗得悽悽慘慘,明朝軍隊才是勝利的象徵,雖說幾乎都是靠著人海戰術,那也幾乎在塞外就是無敵的代名詞了。
只是近十幾年邊軍有所懈怠腐化,人心思遷,誰不想著迴歸中原?結果駐守在遼東苦寒之地的明軍,已經被裁撤的七七八八,紛紛回到後世遼寧一帶定居,一來是朝廷自覺各族都以臣服,可以放心替代邊軍守衛邊疆。
二來都是不毛之地,設定一些流官和少數軍戶足以,不然徒耗糧草,畢竟糧道太過漫長危險,而大量屯軍毫無用處,因為越往北方就越寒冷,就越沒法種植糧食吃。
如此一來,導致遼陽府各要塞附近的人口驟然增加,還不時有女真部落舉族過來落戶,既是為了尋求安全,也是為了就近交易鹽鐵等生活物資,其中後世瀋陽更是成了人口多達五萬人的大城。
糧草供應的壓力越來越大,本地官府還不敢不管,餓死人事小,激起民變那就絕不是說笑的,還有違永樂帝王四海一家的博大胸懷,那可是要殺頭的瀆職大罪。
再說了,如今的女真人雖然恭順,但天生的野性和強悍體魄,往往動輒一言不合即動手傷人,更是能煽動族人跟著殺官造反,大不了跑到深山老林中躲避,過不了幾年就又能沒事人似地跑出來,官府根本對這些化外之民無可奈何。
歷史上就是在朱高熾繼位之後,有感於少數民族的難以管理,乾脆下旨把所有遼東衛所全面放棄,就近在瀋陽鐵嶺一帶駐紮大軍守衛京師,固然有遊牧民族壯大後的威脅,只能被迫收縮防禦,從而攪得朝廷不勝其煩,其中人口壓力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難題。
張灝的幾封書信,無疑是解決難題的大好機會,就這樣,在官軍的大力宣傳和威逼之下,十萬多各族百姓只得朝著大蠣子彎前進,周圍還有上萬的邊軍一路負責押送。
這個驚人數字遠遠出乎張灝預料,其實也是情理之中,從眾心裡古今如一,既然大家都過去了,那麼周圍的百姓往往也會盲目的跟從,至於目的地是地獄還是天堂,那也只得聽天從命了。
不過還好,各族百姓基本還是比較樂觀的,也是永樂朝明軍一直厚待異族從而種下的善果,或是此去的方向對於世代居住在這裡的百姓來說並不陌生,那裡算是東北最好的地域,四季溫暖,土地肥沃,也不缺少森林山脈,更有大海可以捕撈,只不過幾十年來都被朝鮮人佔據,沒人敢隨意跑過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