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強大思想武器。這次戰爭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這種覺醒的共同內容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和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愛國主義蘊含著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它不僅是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精神力量,也是永遠鼓舞著中國人民團結前進的巨大動力。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必將促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日益富強昌盛,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第一編 東北淪陷(1931。9。18~1932。12)
第一章 “九·一八”事變前的國內外形勢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短暫的和平時期,實際上是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準備時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其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的產物,同時,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國際格局及其矛盾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及其矛盾衝突
(一)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於歐洲,東方的日本與中國也先後參戰,捲入戰爭的國家共達33個。戰爭結束後,美、英、法等戰勝國為處理戰敗國,並協調戰後國際關係,先後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然而,這兩次會議未能消除戰爭根源,卻埋下了爆發更大戰爭的種子。
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18日揭幕,與會有27個戰勝國及5個新成立的國家,代表共約1000餘人。到1920年8月10日簽訂對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為止,和會歷時1年又7個月。會議由英、法、美、意、日等協約國五強國控制,而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首相剋裡孟梭三巨頭是會議的主宰者。
各戰勝國依據自身的利益,各有打算。美國參戰於1917年4月,參戰最晚,損失最小。到戰爭結束時,雖然海陸軍事力量不及英、法,但由於在戰爭期間向協約國銷售軍火,獲得暴利,成了世界上頭號債權國,紐約取代倫敦成了世界金融中心。總統威爾遜在1918年1月8日的國情諮文中提出“十四點原則”,主張廢除秘密外交,締結公開和約,實行公海航行自由,撤銷經濟壁壘,建立國際聯盟等,為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停戰協定及巴黎和會定下了基調。
英國在大戰中受到相當的削弱,失去了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了美國的債務國,但在軍事力量上仍處於領先地位,海軍力量佔有相當優勢。
英國力圖維持其“日不落帝國”的地位,阻撓法國利用德國的戰敗而過分擴張,並維護在戰爭中獲取的既得利益。
法國因在戰爭中遭受損失最大,元氣大傷,負債累累。但法國仍然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控制著重要的戰略地區。法國決心確立和鞏固其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併力圖透過勒索鉅額賠款、分割領土等手段進一步削弱德國,進而控制中歐及部分東歐和巴爾幹地區。
義大利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雖不及英法,但它除了要求得到1915年《倫敦秘密協定》所許諾的利益之外,還要求在巴爾幹諸地擴張勢力,要求割取阜姆港(今南斯拉夫裡耶卡),變亞德里亞海為義大利的內湖,在東地中海建立霸權。
日本也是一個發了戰爭橫財的國家,它乘歐洲混戰之機,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大肆擴張。
1914年10月佔領原德屬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11月搶佔中國青島和膠州灣。
1915年1月18日,迫使中國袁世凱政府接受“二十一條”,力圖獨霸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的工業生產、黃金儲備都大幅度增長。
因此,日本決心保住戰爭中掠取的既得權益並進一步同英美等國爭奪遠東霸權。
中國曾參加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也屬戰勝國。但中國的參戰,一開始就受到日本的操縱和控制。中國為參戰經費等問題,在權益方面遭受巨大損失。中國政府希望能透過和會修改同列強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山東主權。
鑑於上述背景,和會自開始便充滿了矛盾和鬥爭。協約國五強力圖根據各自意志來安排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首先討論國際聯盟的建立,爾後再討論賠償等問題;英法兩國首腦則首先關注對德國的懲罰、戰爭賠款及殖民地分割,認為首先建立國聯會更加強化美國的地位。因此,在英法兩國的強力堅持之下,和會決定首先討論德國殖民地與土耳其領土的處理問題。而中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