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配合活動於上述地區的抗聯各軍作戰。
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
1932年8月,原吉林自衛軍李杜部營長李華堂在自衛軍失敗後,於小土城子收編地方武裝組成“中國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
1934年末,該支隊在日偽軍“討伐”中受到重大損失,僅剩五六十人。後在人民革命軍第3軍的幫助下,重新整編了隊伍。
1937年1月,繼抗聯第8軍成立之後,該支隊根據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的決定,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軍長李華堂(後叛變),參謀長李向陽,所屬部隊編成3個師,8個團,共800餘人,後發展到2000餘人。第9軍開始在湯原湯旺河溝裡一帶活動,後由於日偽軍的壓迫而移到松花江南岸,轉戰於依蘭、方正、勃利等地。
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
該軍的前身是宋德林山林隊餘部汪雅臣為首的反日山林隊“雙龍”隊。
1936年初,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將“雙龍”隊收編,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汪雅臣任軍長,王維宇任參謀長。1936年冬,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決定將該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軍長汪雅臣,政治部主任王維字,副軍長齊雲祿(後叛變),轄10多個團,1000餘人。該軍在五常、葦河、舒蘭一帶活動,曾配合抗聯第3軍作戰。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
該軍的前身是1933年6月依蘭縣駝腰嶺金礦起義工人組成的反日山林隊“明山隊”,隊長祁寶堂(祁致中)。
1936年5月,在人民革命軍第3軍和中共勃利縣委的幫助下,將“明山”隊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祁致中任師長,富振聲任政治部主任,轄7個團1個游擊隊共400餘人,後改編成3個旅9個團,約800人,主要在勃利、富錦、樺川一帶活動。
1937年6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擴大會議曾作出將該獨立師擴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的決定,因當時缺乏領導幹部而未編成。直到同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才在富錦正式編成,軍長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國,參謀長白雲峰(後投敵)。轄1個師,3個旅,9個團,1500餘人。第11軍編成後,主要活動於依蘭、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