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軍事會議,研究制定第二期抗戰方針。蔣介石在會上提出:“政治重於軍事,游擊戰重於正規戰,變敵後方為其前方”'何應欽:《日本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65頁。',並下令各戰區劃分若干游擊區,增設冀察、魯蘇兩游擊戰區,派遣部隊進入敵後擔任遊擊。根據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精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確定的第二期作戰指導方針中提出:國軍應以一部增強被敵佔領區內力量,積極展開廣大游擊戰,以牽制消耗敵人。
為加強敵後游擊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訓部於1939年2月25日在湖南衡山舉辦了遊擊幹部訓練班,訓練班由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親自兼任主任,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與政治部部長陳誠任副主任,湯恩伯任教育長。鑑於前期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在游擊戰中所表現的豐富經驗和卓越戰績,國民黨方面特別邀請中共中央派人到訓練班任教。中共中央派出了30餘人的代表團,其中葉劍英擔任了訓練班的副教育長,邊章伍、薛子正、李濤、吳溪如等人分別擔任軍事、政治教官。訓練班每期學制3個月,共辦了3期。軍事教育佔55%,以游擊戰術和爆破技術為主,政治教育佔45%,以民眾運動和遊擊政工為主。
第一期學員共1046人,大部分為全國各戰區各部隊派送的校級軍官,不少人曾畢業於黃埔和南京軍校。曾任紅軍學校校長、參與創辦黃埔軍校的葉劍英,在講授游擊戰略戰術和政治課時,駐地附近的國民黨軍將校軍官均慕名而來聽課,使聽課人數多達兩三千人,課堂容納不下,只得在廣場講大課。副參謀總長白崇禧非常欣賞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書的戰略遠見,特向訓練班教育長湯恩伯推薦,要其將此書摘要印發學員們學習研究。第一期學員經過訓練於5月25日結業。
第二期學員共460餘人,於9月20日結業。
第三期訓練班因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先後遷至湖南零陵、祁陽。第三期訓練班結束後,中共代表團的工作人員於1940年3月全部撤離,回到重慶。
遊擊幹部訓練班的開辦,反映了國民政府對游擊戰爭地位作用的重視,事實上也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游擊戰爭方面所作貢獻的肯定。中共代表團的參加,使八路軍、新四軍靈活的游擊戰略戰術及豐富的作戰經驗,得以為更多的中國軍隊學習和借鑑。
1939年10月,軍訓部又編成《游擊戰綱要》一書,分發各戰區及軍事學校,作為研討游擊戰的教材與實施游擊戰的依據。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失守後開始重視游擊戰爭,與它過去單純的正面防禦的戰略指導相比較,本來是一個進步。但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國民黨當局的抗日態度漸趨消極,反共的傾向日益上升。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結束後不久,國民黨於1939年1月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上。就提出了“溶共、限共、防共”的錯誤方針,並採取了一些具體措施。這次會議是國民黨在新形勢下反共傾向加強的一個重要標誌。此後,國民黨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打擊和限制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發展的反動法令和秘密檔案,並在各地實行。1939年5~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後頒佈《游擊隊調整辦法》、《處理游擊隊業務劃分權責辦法》等檔案,企圖把敵後遊擊武裝儘量控制起來,以打擊和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在此方針指導下,國民黨當局大規模、有計劃地加強其敵後軍事力量的目的,不僅僅是與日軍抗爭,更主要的是為了與八路軍、新四軍爭奪。對此,國民黨軍敵後游擊戰的積極倡導者白崇禧亦承認:“加強遊擊兵力,增設冀察、蘇魯兩敵後戰區”,是為了“擾襲敵人,打擊共軍發展。”'《白崇禧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限制敵後共產黨力量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國民黨經營敵後的主尋思想,其派往敵後本應對日遊擊作戰的部隊,逐漸成為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進行軍事磨擦的主力。
二、國民黨軍敵後游擊戰的衰敗
國民黨軍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的部隊,主要部署在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等省。
晉綏地區:
太原失守後,第2戰區的部隊奉令堅持山西。其時有衛立煌指揮的南路軍(轄第3、第9、第14、第15、第17、第38、第47、第73、第96、第98軍等)共16個師另4個旅,以中條山、王屋山為根據地;楊愛源指揮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