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指出醫生不敢於嚴格要求病人,表現出軟弱無能,以致病人不遵醫囑,而導致氣血紊亂,疾病不能痊癒。醫生雖然不能像將軍那樣訂立若干懲罰條款,但也必須有使病人“動神”的措施,以保證“醫事”活動正常進行。

宣傳、教育,指導民眾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鍛鍊身體和精神修養,以預防疾病發生,同樣是醫生的一個重要職責。但是,醫生不僅是一個教育者,而且更應該是民眾的典範。醫生只有自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夠使其教育活動具有說服力。否則,再高明的醫學理論、正確的養生防病技術,也難免被視為空洞的說教而失去意義。《黃帝內經》記載推廣養生保健知識時提到:“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唐代初年醫學家楊上善對這句話做了正確的解釋,他說:“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日下皆為之。”聖人,指道德高尚的人。下,指民眾。身教勝於言教,聖人的行為是民眾的楷模,所以百姓自然聽從其言而仿效其所作所為。

在醫療工作中,經常遇到患者不遵“醫囑”而使疾病加重或復發的事。例如服中藥時常有“忌口”的要求,也就是醫生根據病情和所用藥物的特點,對病人的飲食加以限制,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年男子,服中藥後痊癒,不僅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學習,而且結婚得子。醫生曾告訴該男子“病癒後也要忌酒”,但時過幾年,卻因耐不過親朋勸讓,多飲幾杯別人的“喜酒”,次日疾病復發,重新住進醫院。又經過較長時間治療,雖病癒出院,卻未能避免妻離子散的悲劇。又如一少年癲癇病患者,服中藥大有好轉,但因到親戚家誤犯“忌狗肉”的醫囑,以致食後一小時便癲癇大發作,使身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傷。

◎醫患同心,其利斷金

大多數人都認為,在整個醫療保健的過程中,醫生是最重要的角色。其實,一臺戲總有多個角色,生、旦、淨、末、醜缺了一個都不行;各個角色默契配合,互相補臺,這臺戲才會精彩。反之,若是互相猜疑,攻訐不斷,這臺戲非砸不可,大家都只有喝西北風去。

那麼病人是個什麼角色呢?病人亦承擔著配合醫生治療的義務。

醫護人員是什麼角色呢?醫護人員協助病人積極治療。

這樣,以病人為一方,醫方為一方的醫患關係正式成立;這種關係又以病人的康復而解除。

從社會期望的“偏離”和“控制”的關係上講,主導方是醫生。但其實,醫患雙方是平等的,無所謂高低之分。但試想,離開了醫患之間的信任,支援和配合,能把病治好嗎?

醫患同心,其利斷金。治好病、保健康,是醫患雙方共同目標和心願;醫患是同一戰壕的戰友,而不是PK的物件。醫患雙方的共同敵人是病魔,只要雙方和諧合作,互相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健康社會。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1)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就告誡人們,預防疾病如同預防戰爭一樣,要居安思危。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明確寫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它生動地把戰備國防與疾病預防聯絡起來加以論述,清楚地說明了防重於治的重要性和以預防為主的保健思想。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戰爭歷史。成書於三千多年前的《易經》就曾寫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是若干歷史經驗的總結。當時有一個“衛公好鶴”的故事,就是說的忘戰亡國這件事。

衛懿公是衛國的國君,平時喜歡養鶴,讓鶴享有官位爵祿,乘華車,吃玉食,對國防戰備的事卻不放在心上。不久,狄國進攻衛國,衛國官兵不願為昏君衛公賣命,衛國便被滅亡了。

由於歷史上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孫子明確指出:“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誡人們,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發動攻擊,而要依靠自己已具備強大實力,使敵人不敢發動進攻。

好鶴亡國與小病喪生雖不是同一範疇的問題,但其中的教訓無疑是相通的。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輕到重的漸進過程。因此,高度重視預防,重視防微杜漸,重視消除病患於未萌或初萌階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