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奉魏王命,將臨濟城雙手奉於章邯。將軍可有誠意收下?”
“哦?”章邯驚異,隨即冷笑,好個貪生怕死的魏王。他蔑視道:“我章邯所欲,何須他人相贈,臨濟城今日必破!”
“只怕未必,”使者溫和的臉色瞬間變得猙獰若鬼,“此城堅逾磐石,將軍堅攻數日不可不知。魏軍雖損,若全軍將士拼死守城將軍縱兵精糧足,想攻城克地也非一日能成。屆時我援軍又至,到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即便將軍猛攻猛打,我方亦會以性命相搏,石滾木石灰多種手段,貴軍必定損兵折將。如此魚死網破,可是將軍所願!”
他說著猛然踏前一步,反身遙指臨濟城。章邯目光過處,果見城頭重重機關佈置,心裡知道這位說的的確不假。
“如今我家魏王甘願拱手獻城,只需將軍應允一個條件。”
“好,本將軍就赦免魏咎死罪。”章邯輕蔑道。
使者亦輕蔑,復而冷笑道:“多謝將軍美意。我家魏王只求將軍進城之時,不殺城中一人!”
“哈哈!”章邯終於愣住了,隨即大笑。
“將軍可應允!”
“應你!”
“如此多謝將軍,我家魏王在城頭親自向將軍致謝。”使者說著退開一步,恭敬面向臨濟城緩緩跪倒,目光所視百尺城頭上已經堆好柴薪。使者忽然放聲高呼:“王上,臣不負使命!臣先行一步。”言一畢,向著城壁發足狂奔,一頭碰死!
“魏咎謝將軍!”聲音從城頭傳來,那堆柴薪上有人高擎火把。
魏咎最後又看了一眼身後的臨濟城,將手中火把擲在柴薪上。
眼前的變故驚呆了秦軍,章邯用複雜的目光看著城頭那堆熊熊火焰。
“眾將聽令,大軍進城,殺一人者斬!”
前208年,“章邯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我想重複:魏咎,魏國後裔。周市扶植的傀儡王,他為魏王僅幾個月。
其他沒什麼好說的了。
魏咎,你不愧為國君!
援救東阿
章邯處理完魏國的掃尾工作,就一路去追擊田榮。
田榮行至東阿,被章邯軍圍困。
訊息傳至時,項梁正在攻打亢父(山東濟寧一帶)。
亢父和東阿,這兩個地方離得不遠。項梁又聽田榮被困形勢危急,於是親自領軍與司馬(官職)龍且援救東阿。
龍且,秦末名將。男,生年不詳,卒於井阱之戰。此人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英勇善戰,非常厲害!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合為楚軍五大將。
他自幼和項羽一起長大,兩人是發小,性情相投,情若兄弟。項氏叔侄會稽起兵,龍且就跟隨在側。項羽生性多疑,此生唯獨對此一人信任有加。
這次項梁攻打亢父把龍且帶在身邊,實在是討了大便宜。在即將發生的東阿援救戰中,章邯要吃苦頭了。
項梁軍至東阿,章邯出兵迎擊。
項梁會稽起兵不過八千子弟,至陳嬰來投,人數約三萬。再到薛縣會盟楚地豪傑皆來投奔,此刻的兵力最多不過十萬人。
而章邯此刻彙集司馬欣董翳兵力,人數至少三十萬,此次擊魏、齊,圍東阿,軍隊人數保守估計也有二十萬。
歷來的戰爭中,總有一種叫“名將”的奇特生命體會帶給我們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驚異。此次就是這樣。
秦軍和楚軍在東阿城下大戰,龍且率軍衝入秦軍軍陣,只一戰打得章邯敗走。項梁乘勝追擊,一路追到河南濮陽東,路途三百多公里,再次大破章邯軍。
章邯接連兩敗,兵力士氣大損,遂無心戀戰,逃入濮陽城中固守。項梁軍圍在城外,日夜攻城。出道以來向來打得別人哭爹喊孃的章邯這次嚐到了苦頭,困守濮陽的日子裡,他一面極力抵抗一面派人給胡亥送信求援。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項梁在濮陽城外圍攻多日,城不下。聽聞胡亥援軍將至,又想自己這回面子禮子都有了,遂引軍而還。
而章邯吃了敗仗這才明白自己認為楚地已不足為患的想法是多麼的天真幼稚。此刻的他,忽然想到楚南公說過的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地民風素來彪悍,可笑自己輕敵。
大意了啊。
宋義的預言
項梁自會稽起援救東阿兩勝秦兵,把章邯堵在濮陽城不敢出來始,終於嚐到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