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2旅,尾追紅軍的蹤跡,向松潘高原進發。蔣介石得意洋洋地宣稱,紅軍已經被壓迫到川西北的蠻荒高原,他判斷西渡嘉陵江的紅軍不會再嘗試從廣元進入陝南,決定讓胡宗南佈置一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困死在松潘高原上。

。。

第七節川西北的纏鬥(4)

雖然蔣介石另調了兩個師又兩個旅共十二個團的兵力歸胡宗南指揮,使得胡宗南的總兵力高達廿四個團,但是胡宗南並沒有組織起一個像樣的指揮機構,松潘高原作戰使得胡宗南原形畢露,他或許是一個稱職的師長,但是指揮大軍團作戰則力不能逮,他十五年之後的徹底失敗,在松潘之戰中已可見端倪。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兩方的先頭部隊在四川懋功達維地區勝利會師。為了統一下一階段的戰略方向,*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1935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明確指出:“在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使中國蘇維埃運動放在更鞏固更廣大基礎上,以爭取中國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國的勝利。”“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方針,在戰役上必須首先集中主力消滅與打擊胡宗南軍,奪取松潘與控制松潘以北地區,使主力能夠勝利的向甘南前進。”為貫徹兩河口會議的決定,中央軍委制定了以奪取甘南、赤化川陝甘為目的的《松潘戰役計劃》,並將一、四方面軍分編為左、中、右三路北進。但是,與胡宗南已有交手經驗的張國燾卻主張迴避胡宗南的主力,向川康邊界少數民族地區退卻。由於張國燾與中央意見相左,紅軍在懋功和毛爾蓋地區滯留一個多月,戰機貽誤,致使胡宗南的重兵控制了松潘北去的交通要道,紅軍已難以按原計劃經松潘進入甘南,*中央只得撤銷原定的《松潘戰役計劃》,改從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大草地北上參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6年8月 。

讀過紅軍長征歷史的人,都對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艱苦卓絕的壯舉印象深刻。而對他們的敵人,在他們前後面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的境遇,一般人瞭解得並不多。其實,對此時封鎖松潘高原企圖守株待兔的胡宗南大軍來說,他們的日子也是度日如年。

為了追剿紅軍,張靈甫也不得不爬上了雪山。這一次,張靈甫的戰場轉到了侯君集、松贊干布、年羹堯等歷史上著名將帥曾經叱吒縱橫的古戰場松潘高原。

自從秦朝建置湔氐縣之後,松潘地區幾乎在每個朝代都是漢族與羌、蕃等少數民族長期爭奪的戰場。清順治九年松潘衛內附,清廷在松潘部署了防務。五十年後,這片高原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前後相連十餘年的兵禍,使松潘成為清初最多事的軍事重地。

松潘高原風景壯麗雄偉,但是除了土生土長的當地居民之外,很少有人能夠適應松潘高原上的惡劣氣候。這是一個平均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的大高原,最低處的海拔也有一千多公尺,高原上群峰綿延,山陵積雪終年不化,長年嚴寒,一年間的封凍期長達五個月,大部分地區全年之中並沒有顯著的無霜期,氣溫最低可以低達攝氏零下二十度。

惡劣的氣候、複雜難行的地形與極度匱乏的糧食,都是兵家大忌,要在松潘高原上部署大軍封鎖線就意味著天價的成本。

既然紅軍已經渡過嘉陵江,第1師獨立旅就沒有必要繼續在廣元地區駐防。張靈甫奉命率部向西面的平武進擊,部隊出廣元走的是昔日三國魏將鄧艾襲蜀的故道,經劍閣暗渡陰平,正是唐代詩人李白慨嘆的“難於上青天”的古蜀道。即使無需像鄧艾一樣“束馬懸車裹氈推轉而下”,在艱危的古蜀道上行軍,部隊仍被搞得人困馬乏,苦不堪言。雖說“踏遍劍門蜀道,勝讀半部三國”,對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張靈甫,此時騎在戰馬上,卻是沒有半點遊歷三國故地的雅興。

他的手裡捏著一封急電:碧口告急!

碧口是白龍江在川隴邊區切割出來的一個狹長河谷,白龍江由碧口向東,到廣元匯入嘉陵江。天然形勢與舟楫之利使碧口成為摩天嶺側川隴交通的重鎮,往南則是通往青川的山路,商旅由碧口出發,可以經青川轉往江油、成都。但是碧口只是一個山區小鎮,腹地不足,平時糧食不能自給,需由外地採購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節川西北的纏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