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諑薜曖Σ皇且緣�305團團長的身份上陣。參見周志道《張靈甫將軍傳略》(《江西文獻》第73期 臺北 江西文獻社出版 1973年7月2日)。

新兵團珊珊來遲,這時51師在羅店的作戰已經結束,移師到了施相公廟、曹王廟一帶。在張靈甫的調教和指揮下,305團這個新兵團不僅成功地抵禦住日軍對陣地的輪番衝擊,還不時向日軍發起夜襲反擊,戰況危急時,張靈甫甚至自己跳出戰壕,率兵衝鋒,給敵人以出其不意的打擊。正當他打得性起準備為國立功的時候,沒隔多少天,上面卻傳來了撤退的命令。

原來,戰況急轉直下,淞滬戰場的國民黨軍由於日軍在金山衛登陸而被抄了後路,不得不轉入了總撤退。

在整個撤退過程中,74軍基本處於掩護大軍後撤的位置,慣打前鋒的張靈甫,這次完全掉了個頭,成了全軍的後衛。

11月7日,51師奉命退到青浦縣城以南,在馬橋、青浦城、鐵店塘到三角店一線修築工事,以掩護羅店的前線部隊後撤。兩天後,74軍全軍退往蘇州,留下邱維達帶領306團固守青浦掩護撤退。11月16日,74軍奉命擔任蘇州到吳江防線的防守,並展開一翼沿太湖警戒,防止日軍由太湖登陸,以掩護淞滬戰場撤退中數十萬大軍的側翼。

從無錫到澄江,有一道國防工事線,修建於抗戰之前,一般簡稱為錫澄線,是淞滬戰場的預備陣地,也是守護南京的一道屏障。指揮總撤退的第三戰區曾經試圖將大軍佈署在這道錫澄線繼續抗擊日軍。74軍在蘇州到吳江之間展開的用意,就是為了爭取錫澄線的部署時間。軍長俞濟時來到防線四處踏勘,他認為位於水陸要衝的望亭鎮將是日軍必取之地,便命令王耀武派一個團前進配署在望亭。

。。

第一節苦戰淞滬(5)

51師在淞滬戰場上鏖戰兩個多月,各團傷亡嚴重,這時最完整的團就只有到達前線時間最短的305團了。這個新兵團在上海表現出來的旺盛鬥志和過硬的戰績,令王耀武對它的團長的作戰能力充滿信心。他叫來151旅旅長周志道,把張靈甫配屬給他,交代周志道指揮151旅與305團,由305團一併負責固守望亭,遲滯追擊的日軍。

望亭鎮位於蘇州市西北,地處太湖之濱,在蘇州與無錫交界處,屬於今蘇州市相城區。在1937年,此地有京杭大運河與京滬鐵路(今滬寧鐵路)透過,是蘇州與無錫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太湖水網的一個重要入口。

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戰爭中往往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在國民黨軍幾乎失

去抵抗一路潰退的淞滬會戰後期,望亭鎮卻因之成了尚與日軍作殊死一戰的少數幾個戰場亮點之一。

由於兵力不服分配,張靈甫不能將305團整團帶至望亭佈防,只得抽調一個營的兵力。他的主要任務是守備京滬鐵路在望亭的一三七號鐵路橋與運河鐵橋,除阻止日軍陸路進攻外,也要防止日軍汽艇侵入太湖。毫無疑問,日軍要越過運河,必將試圖奪取鐵橋,守橋的任務將十分嚴峻。張靈甫決定親自在第3營壓陣守橋,這個第3營的營長,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劉光宇。邱維達對劉光宇的評價甚高:“有膽識,頭腦清楚,重道義,富感情,但騾子脾氣特強,帶住他沒有兩套很難駕馭。”不過劉光宇碰上張靈甫可謂一物降一物,他對張靈甫相當尊敬服帖,直到後來到了臺灣也一直與張靈甫在臺的家人來往密切。

11月21日,天剛矇矇亮,日軍第9師團就向望亭鎮發起了攻擊,一波接著一波的日軍潮水般地向鐵橋方向湧來,一眼望去,微明的晨曦中,一片鬼影瞳瞳。張靈甫在上海憋足了勁正沒處使,這回總算等到了發洩的機會。待日軍進入有效射程,一聲令下,第3營官兵手中的機槍、步槍發出了怒吼,衝到陣前的日本兵頓時倒下一大片,死傷狼藉。不甘失敗的日軍緊接著又組織了數次衝鋒,在第3營的頑強阻擊面前,都沒能逾越鐵橋一步。日軍被激怒了,他們招來飛機向第3營的陣地進行猛烈空襲,並在重炮掩護下再次發動連續的衝鋒。張靈甫的部隊沒有強大的炮兵支援,更不可能有空軍的助陣,他的手裡,有的只是並不先進的輕武器,還有手下官兵作為中國軍人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在日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和陸空火力立體攻擊之下,固守在一三七鐵橋的305團第8連拼死力拒,損失慘重,連長劉德勝上尉在戰鬥中犧牲。劉光宇大叫:“大橋告急!”

張靈甫在指揮所聞訊,立刻與周志道一起趕到鐵橋畔,他們不顧日軍劇烈的槍炮掃射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