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第一章 緣分

駿馬奔騰,揚起一溜黃塵,在關中的大平原上空飄蕩,三匹彪悍的大洋馬背上是三名軍人,前面的一個一身戎裝,將官服色,臉色燻黑,濃眉大眼,多年的戎馬生涯磨練使那張臉給人一種強毅、果決、驃悍的感覺。身後是兩名警衛,也是身高體壯,膀大腰圓。這是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的春季,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以後,張學良將軍的參謀處長康景濂和兩名全副武裝的警衛一大早乘馬從西安城出發,坐船過了渭河,直奔高陵城。

即將進入冬季的關中大平原氣候有點幹,也有點冷,由於還沒有下雪,大道上的塵土有半寸厚,被馬蹄揚起來之後給人煙塵滾滾的感覺。戰爭年代,由於紅軍所在地陝北與西安近在咫尺,戰爭頻繁,這條道上經常有軍人走動,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不感到驚奇。

"九一八"事變以後,張學良將軍奉國民黨最高統帥蔣介石之命,一槍不發退出瀋陽城,拱手把東北三省讓給日本人,全國人民自然不明真相,就給張學良將軍送了一頂不抵抗將軍的桂冠。張學良後來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率領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總”,又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東北軍此時兵力十六萬左右,五分之四被驅入陝甘參加“剿共”。要徹底消滅陝北紅軍。經過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次戰役,張學良兩個多月就被紅軍消滅了近三個師。蔣介石不但不給補充兵員,反而削減番號,減發軍餉。張學良感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會全軍覆沒,打紅軍的態度就有些消極。官兵們也普遍厭倦內戰。後來張學良秘密與共產黨聯絡,傾訴了苦衷,達成了不再自相殘殺的秘密協議。後來還向蔣介石上書,請纓抗日。被蔣介石拒絕,蔣下令他加緊鎮壓救亡運動,又策劃調集其嫡系部隊約三十個師進入陝甘,要全殲陝北紅軍,並迫張、楊就範。蔣介石坐鎮西安,逼張、楊“剿共”,否則要將兩軍趕出陝甘。張、楊忍無可忍,終於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在驪山把蔣介石捉住關了起來。並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提出了八項主張,蔣介石同意後坐飛機回南京,張學良執意要親自送到南京,周恩來勸都勸不住。到南京以後,張學良就被關了起來。

康景濂就是在西安事變後少帥被關、群龍無首、思想苦悶的情況下來高陵看他的一個知己,縣長楊季成。

部隊駐渭北的這幾年,國民黨的涇(涇陽)三(三原)高(高陵)三縣民團總指揮部就設在高陵,康景濂負有作戰之責,與民團聯絡頻繁,與縣長楊季成就有了交情。這個大他三歲的楊季成有一肚子學問,對國家局勢的分析也很有見地,他作為一個軍人,面臨風雨飄搖的時勢,究竟何去何從,往往旁觀者清,他想聽聽局外人楊季成的意見。

跨過渭河上了土塬,就離高陵城不遠了,一座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依然秀氣巍巍然屹立的隋代十三層古塔就出現在眼前,高陵縣雖然小,卻是一座古城,縣城西南方向十多公里處就是名傳千古的涇渭分明,周代最後一位帝王周赧王曾經駐紮在兩河的夾角,西營東營衛護著一座赧王寨,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生的地點就在高陵的龍躍宮。縣城西邊有一個村子叫毗沙,相傳毗沙早於西安市興建,所以當地傳說“先有毗沙堡,後有西安府。”在毗沙堡的南邊有一個崇皇寺,相傳漢皇的妃子曾在此生下太子。

高陵縣城不大,只有南北不長的一條街,當康景濂和兩個警衛進城的時候,看到的是熙熙攘攘擁擁擠擠的人群,今天恰巧是縣城的集日,四鄉的百姓都來趕集,馬蹄聲聲,又是三個全副武裝的軍人,就引得人們眼睛的關注,正躲躲閃閃的走著,忽聽傳來一陣口號聲,“擁護張揚的八項主張。”“槍口對外,團結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康景濂覺得託異,同時心裡也一熱,一個小縣城裡也有支援抗戰的學生。他騎馬站得高,看見只有十多名學生,手裡都拿著一面小彩旗,喊一句口號揚一下手,手裡的彩旗就上下飄動。前面帶頭的是兩位年齡大略相同的少年,兩人都在十四歲左右,身體單薄,一個身上是嶄新的藍洋布學生服,臉色紅潤,一個是藍粗布對襟衫,臉色發黃,但是都是眉清目秀,英氣勃勃。街道不很寬,道沿上擺著各種貨物,康景濂的馬在街道中間行走,就與這夥遊行的學生碰了個對面。康景濂一提馬韁站住了,那夥學生也站住了。

只見那個穿藍粗布對襟衫的學生眉毛一擰,那一對不大的眼珠子裡光芒一閃,忽然手一揚,喊了一聲“支援張揚八項主張,”,其餘的學生也隨著喊,他又喊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