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的傳統文化,在這一特定歷史階段創造出了具有獨立風格的爨文化。

爨文化的代表是舉世聞名的“兩爨碑”。它的行文風格,朱玄穿耳,都帶有明顯的漢文化特徵,同時又帶有當時南方民族怪誕的風格氣質,既含有農耕民族嚴謹務實的文化心理,又有遊牧民族粗獷奔放的蠻夷之氣。

最使我們感興趣的是爨文化中的這個爨字。

爨,《正韻》取亂切,意為炊爨,即燒火做飯。漢字造字有六書,而爨字就佔了“象形、指事、會意”三事。它的頭上是一個“甑”,甑是用於蒸食的古器,兩邊以“臼持之”。中部“冖”像個灶口,下部表示“推林納火”,整個字的形象推演了中國發明蒸食文化的過程。爨通常有五種意思,一是“炊也”,即做飯,“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二是“灶也”,“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詩·小雅·楚茨》)。三是“火上”,“大羹湆在爨”(《儀禮·土禮》)。四是“調和五味之處”,爨室即是廚房。五是戲曲名稱,“宋徽宗時,爨國人來朝,見其衣裝、巾裹、舉動皆可笑,使優人效之,以為戲焉”(《輟耕錄》)。爨文化發展之後,擴大到包括了姓氏之爨,族別之爨,地域之爨,時間之爨,軍隊之爨,文字之爨等多個方面的涵義。至今,在北京門頭溝還有個爨底村,卻不知與雲南之爨有什麼文化關聯。爨文化是一門涉獵很廣而又較偏的學問,鑑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談一些它與食文化的有關皮毛。

如果說本文將爨文化中的食文化與諸葛亮聯絡起來還有些牽強,那麼,下面的例子則說明了諸葛亮對食文化有著重大貢獻。

諸葛亮是饅頭(即包子)的發明者。

《事物紀原》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正史《三國志》也有記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孟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系蜀漢時建寧(今雲南曲靖)人。彝族首領。劉備死後,他曾和建寧豪強雍輳�鴇�詞瘢���罡鵒了�埽��黃咔芷咦藎�笫聳瘢���分胸�!�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說的是初春,冬去春來,永珍,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晉以後,有段時間,饅頭稱作“餅”。凡以面揉水為劑,中間有餡者,都稱為“餅”。“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名義考》)。

唐之後,饅頭形態開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夢粱錄》中把饅頭稱作“饅■”。《集韻》:“■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盯”。《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看欣賞的看席。韓愈有詩曰:“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饅頭當時是供觀賞的看席,依然有儺食品的性質。但“餖飣”指的是點心。到了宋代饅頭便成了太學生們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太學饅頭”。此說見岳珂的《饅頭》詩:“幾年太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樓肉,將軍鐵杖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

饅頭走入民間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做成人頭形狀。因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