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9部分

更何況那露水畢竟還不是一滴。

史迪威對此也心知肚明,並且他就牢牢抓住這一點,依恃自己擁有援華物資分配權,毫不客氣地向蔣介石發出各種通牒式的“建議”,一門心思要做中國軍隊的“太上皇”。

1942年7月,經過與印方談判,中國駐印軍得以成立並就地組織訓練,但這支部隊組建後內部一直風波不斷,始作俑者即為史迪威本人。

杜聿明在危難之時率部越過野人山,差點把性命搭在山裡面,但由於他在緬甸時“得罪”過史迪威,蔣介石只能第一個把他召回國。

接下來,又輪到了羅卓英。

羅卓英原本就沒有實際指揮權,可當史迪威獨自“赴印旅行”後,他卻把所有失敗責任都一股腦兒推給羅卓英,還將對方說成是“棄軍逃亡”。

這些羅卓英都忍了,不料到了印度,史迪威不但不領情,還變本加厲,列舉了羅卓英的“十大罪狀”,非把人家趕走不行。

反正說一千道一萬,駐印軍這座山頭上只能由他史迪威一人掌控,“太上皇”地位也必須實至名歸。

史迪威認為中國人只能“勞力”,到前線去流血賣命,軍官應該全由美國人來當,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因此他曾提出要全部撤換中國軍官,不過他這個“雷人”建議,別說在蔣介石那裡通不過,就是美國政府也覺得很過分,因為連美國陸軍部都知道,中、美是盟國關係,中國軍隊並不是像緬軍、印軍那樣可供任意驅使的殖民地軍隊。

一計不成,再施一計,史迪威向駐印軍層層派駐聯絡官。這些聯絡官沒有多少是美國國內的正經軍官,基本都是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僅僅是在學校裡接受過預備役軍官教育而已,不但沒有一點實戰經驗,連軍事知識都很有限。

問題是他們都學得跟史迪威一個德性,動輒以“監軍”和恩主自居,渾不把中國人放在眼裡,想怎麼欺負就怎麼欺負。

史迪威和“小史迪威”們的頤指氣使,讓同出美國名校的孫立人都看不下去,他曾和廖耀湘一起聯合提出抗議,中國駐印軍內部一開始就出現了嚴重的對立情緒。

洋人難侍候,但又必須有人侍候,否則駐印軍難以成軍,蔣介石的統帥部想到要重新物色一個人選。

最初,軍政部長何應欽提名邱清泉擔當此任,後者不僅找好了幕僚,還請人教了外交禮儀以及吃西餐的辦法。

可是邱清泉的老長官徐庭瑤和杜聿明卻找上門來,他們認為邱清泉不合適。

知道邱清泉的諢號是什麼嗎?“邱瘋子”,如果只論打仗,那是沒說的,可和洋人打交道不一樣,遇上史迪威,這位非操起板凳腿幹架不行。

何應欽聽後連拍後腦勺,邱清泉確實不行,可誰行呢?

杜聿明已經是出了名的好脾氣,羅卓英也不是刺頭,連他們都待不下去,要找一個合適的真是太難了。

徐庭瑤和杜聿明提出了新的人選,此人不僅是百戰之將,也同時具有忍辱負重,克己讓人的品德,因此立即得到了何應欽的認可,蔣介石得知後也連連表示贊同。

比杜聿明脾氣還要好,還要能夠隱忍,他是誰?

學田橫易,做大事難

1943年2月,鄭洞國被從前線召回重慶。

鄭洞國時任第八軍軍長,一般而言,最高統帥部如有什麼指令,都會由戰區長官部代轉,但此次不同,是蔣介石單獨召見,而且催促得非常急,讓這位老實人的心裡一路都在打鼓。

猜了很多啞謎,可當明白真相時,鄭洞國仍然吃驚不小。

蔣介石的統帥部決定在中國駐印軍下設新一軍,囊括當時所有駐印部隊,軍長人選就是鄭洞國,而這也意味著他即將完成連杜聿明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和史迪威打長期交道。

一個比上戰場還要艱鉅得多的使命!

不用細解釋,鄭洞國也知道此行有多難,但他沒有退路,老第五軍留下的那點骨血都在印度,中國遠征軍起死回生的希望也在那裡,重任在肩,別無選擇。

3月,鄭洞國抵達新一軍訓練基地,到職沒幾天,他就嚐到了美國人的“殺威棒”。

鄭洞國赴任時,帶來了老搭檔舒適存,後者任新一軍參謀長,他有一次和駐印軍參謀長柏德諾討論業務,中間發生了一些爭論。

按說大家共事,有爭論總是難免的,沒想到的是當舒適存準備回營時,發現自己所乘汽車竟然被柏德諾給下令沒收了,他最後只好走著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