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靜採夫和特拉烏別爾格花費了六年時間完成了《馬克辛》三部曲,他們創造了一個在蘇聯深受歡迎、可與“夏伯陽”相媲美的典型人物。影片攝製工作規模極為龐大。這三部可放映近六小時的影片,描寫蘇聯一個工人在三個多事的歷史時期所經歷的生活,即戰前時期(《馬克辛的青年時代》)、1914年7月(《馬克辛的歸來》)和1918年(《革命搖籃維堡區》)。
第一部影片開始部分也表現“思想的覺悟”。但在普多夫金的影片中,這種思想演進的結果是用幾個富於抒情味的畫面來表示的;而在柯靜採夫和特拉烏別爾格的作品中,促使一個人變成英雄的環境只是作為一種引子。他們攝製的三部曲的真正主題是要描寫一個戰鬥中的英雄,一個在戰鬥中受到鍛鍊而成長起來的英雄。他們的作法實際乃是偉大的小說家托爾斯泰和巴爾扎克的作法,即透過對幾個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一個社會及其演變。演員鮑里斯·契爾柯夫在劇本還未寫成之時就潛心研究“馬克辛”這個角色。他在列寧格勒的維堡區一個工廠裡做了幾個月的工人,以便和他將來扮演的角色相一致。為了寫出片中的人物和他們的事蹟,曾費去兩年時光,查考各種記錄檔案、進行調查、閱讀和個別談話等等工作。
所有這些仔細的工作和辛勤勞動,都給予《馬克辛》這部影片以電影中罕見的豐富內容。這三部影片形成一個整體,每部影片只有在瞭解了其他兩部影片之後才能充分領會到它的價值。當時,美國電影正日益用“縮寫”和“省略”的方法來表現影片故事,而柯靜採夫和特拉烏別爾格在影片中則用很長的篇幅詳盡地說明一切。儘管如此,他們卻能避免沉悶、累贅和庸俗。健康的幽默緩和了主題的嚴肅性,這種幽默在一些插曲裡非常突出。例如,被革命黨人經過所擾亂的1900年的野餐會,馬克辛和那位挑釁者打檯球的場面,以及1918年馬克辛被任命為銀行總經理時所處的那種棘手的局面。此外在各部影片之間還出現了一些前後呼應的插曲,如沙皇杜馬的召開(在《馬克辛的歸來》中)和立憲會議的召開(在《革命搖籃維堡區》中)。影片對每一次會議都用一種細密和熟練的手法作了分析、描寫,這些手法後來被卡普拉應用到他那部也以議會為背景的影片《斯密士先生到華盛頓》中。
蘇聯觀眾透過這三部影片,看到一個英雄人物怎樣在他們面前逐漸形成。馬克辛這個形象受到人們如此熱烈的歡迎,以致它在別的導演攝製的一些影片中,如艾爾姆列爾的《偉大的公民》中,也經常出現。1941年,在德軍開始侵入蘇聯的時期,馬克辛還在一系列短片中出現過。
艾爾姆列爾的影片《偉大的公民》是一部對“心理電影”這一新樣式有極系統研究的作品。影片上集——僅這一集就可放映兩小時左右——幾乎只限於表現三四個人物在唯一的佈景即一間辦公室內的爭論。影片的主題正好和普多夫金所描寫的“思想覺悟”相反,它表現一個野心的政客怎樣變成了“第五縱隊”的一員。在這場戲裡,一切都是用對話來表達的,但這些對話本身也就是動作,對話所表現的心理也不是個人的心理,而是具有一種社會的意義。這無論對哪個敵人或哪個“偉大的公民”——歷史人物基洛夫的化身——都是如此。《偉大的公民》這部影片證實艾爾姆列爾是一個富有獨創性和魄力的導演,顯示出他以前那部優秀的影片《農民們》中所未顯示過的才能。
蘇聯這時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影片,這些影片都企圖創造一個象“馬克辛”那樣傳奇性的典型人物。在這些優秀作品中——一般比它們所模仿的“馬克辛”要差一些——應該提到下面幾部影片:敏肯和拉巴波爾特導演的《馬門教授》(1938年),根據德國作家弗里德里希·沃爾夫的一個傑出的劇本拍攝,是一部描寫希特勒統治下德國生活的影片;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導演的《政府委員》(1939年)和《波羅的海代表》(1937年),在後一影片中,演員契爾卡索夫出色地扮演了一個在1918年站在列寧一邊的老教授;1939年攝製的《小學教師》,導演格拉西莫夫過去是“奇異演員養成所”的演員,1937年曾導演過一部描寫北極探險的影片《七勇士》;最後,1937年由列高申導演的《霧海孤帆》可說是一部第一流的成功作品。
這部根據卡達耶夫的小說改編、描寫敖德薩革命運動的影片,是在《戰艦波將金號》出現後不久攝製的。影片對那些歷史性的插曲是用旁敘的方式,即透過兩個孩子——漁夫的兒子和醫生的兒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來表現的。在這部影片裡,新穎的氣息與幽默同強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