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在關內,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者於張家口設立偽“蒙疆銀行”,發行偽“蒙疆券”。1938年3月,在北平設立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偽“聯銀券”。
1939年5月,在上海設立偽“華興銀行”,發行偽“華興券”。
1941年1月,在南京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為“中儲券”。還在華北設有:偽“察南實業銀行”、偽“蒙古聯盟實業銀行”、偽“晉北實業銀行”、偽“河北省農民銀行”、偽“晉東銀行”等。在華中設有:偽“江蘇地方銀行”、偽“河南實業銀行”、偽“河南省農民銀行”、偽“中江銀行”等。在華南沒有的“華南信託公司”等,總共在關內建立銀行20餘家。
這些銀行發行了大量的沒有準備金的偽鈔,依靠日軍的刺刀維持這些廢紙的“信用”,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如偽“蒙疆銀行”發行的“蒙疆券”,1938年發行3500萬元,到1945年8月發行額增至42億元,為初發行時的100多倍。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所發行的“聯銀券”,1938年底為1。62億元,1941年發行額增至9。66億元。此外,日本侵略者於1938年11月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發行軍用票。軍用票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全憑侵略者的暴力恐怖,使其流通於市場。從1938年至1940年底,軍用票發行額為5億日元,以此在淪陷區大肆掠奪物資。由於濫發紙幣,引起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以1936年批發物價指數為100,至1941年,華北上漲到450。2。上海上漲到1099。3。到1945年,上海米價比1941年上漲6300倍。'《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94頁。'
日本侵略者還在封鎖中國海陸交通的基礎上,進一步控制和壟斷中囪對外貿易。1938年5月,日本迫使英國屈服,以日本正金銀行正式接管了英國滙豐銀行代管中國海關稅收的權利。以後與英美達成協議,實行有利於日貨輸入的新稅則,促成日貨輸入大量增加,使日本對中國的貿易額迅速上升並超過美國而躍居首位。此外,日本還透過大量的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到中國內地,換取法幣,用以套購中國的外匯基金,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或商品。此項走私額,約佔正式貿易的一半以上。
三、殖民文化與思想奴役
在思想文化領域,日本同樣十分注意推行“以華制華”政策。1940年12月10日,在侵華派遣軍制定的“關於大持久戰第一期現地政、戰略指導”中,分別列有“政務指導”、“經濟指導”、“思想指導”等各項,其中對思想指導的基本方針為:“解決這次事變之指導精神在於,以日滿華之親善合作為直接目標,以從道義上覆興東亞為終極目標。”要求務必實現“使現地中國方面的思想統一於東亞聯盟思想,擊破敵方抗戰思想,驅逐共產思想。”
在這一方針指導下,要求於策略上在中國內部製造分裂,發揮投降派傀儡政權的作用,“對敵方的抗戰思想,使(汪)新政權以其自己的立場同他們在法則上產生對抗,以造成敵人失敗的心理。”'堀場一雄:《中國事變戰爭指導史》,時事通訊社,1962年版,第527頁。'
1941年1月25日,由軍部制定的“對華長期戰爭施策要領”,其中, “對華思想指導要綱”規定其方針為:“應展開思想攻勢,對反對派勢力展開積極的鬥爭,有效地對敵方進行滲透,瓦解敵之軍、政、民抗日意志,以促進事變的解決”。'堀場一雄:《中國事變戰爭指導史》,時事通訊社,1962年版,第542頁。'
可見在中國製造分裂,強制推行殖民思想文化,這是日本“以華制華”政策的重要內容。
日本的思想文化攻勢,實際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在思想文化領域打擊抗戰愛國勢力。例如,日軍侵佔東北之後,曾下令所有學校一律停辦,收繳焚燬一切具有愛國思想及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教科書。僅1932年3月7日至7月的5個月中,焚燒書籍達650萬餘冊。
1932年東北有中、小學教師24000餘人,到1933年減少為16000餘人,其餘9000餘人受到迫害、逮捕、槍殺或被迫改行。“七·七”事變後,中國108所高等學校,破日軍破壞的有91所,佔全國高校總數85%。著名的北京大學文學院所在地沙灘紅樓長期為日軍憲兵隊霸佔,成為迫害與屠殺的中心。南開大學、南開中學被日軍飛機與大炮轟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