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建議是,成立新公司、新組織,獨立於原有組織之外,以測試新科技、新環境、新市場,以迎接挑戰。同時要有心理準備,新公司未來可能扼殺原有公司的生存,這是〃自殺以求生存〃,不過自殺總比被殺死好,而且自殺之後,還有新公司延續,這是另一種永續經營。
好一個〃自殺以求生存〃,這是多壯烈的話,只是太血腥,也太淒涼了。對大多數人而言,其實沒有自殺的勇氣與決心。好在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真義,並不是要大家自殺,他只是要大家面對新環境,啟動新公司,採取新作為,用你現在還能賺錢的經營模式,去投資創新產業。自殺也是一種心理準備,意味著有一天當〃創新模式〃席捲而來時,既有的公司可能死亡。
更大的問題在於,如果你沒有及早啟動應變計劃,採取行動,一直到面臨生死存亡之時,才採取〃自殺以求生存〃的行動,一切都時不我予,來不及了。許多大公司的衰亡,都是當〃典範轉移〃已經確立,新產品、新科技已經被證實為主流產品,才採取行動,可是這時新興公司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市場,再加上新興公司可能也已建立許多進入障礙,大公司根本來不及響應,比賽已經結束。
一切的作為,要從危機開始,當感受到〃創新科技〃、〃創新公司〃及環境變遷的威脅,就不能坐視,就要採取行動。這個時候,創新科技生產的產品功能可能還不足以滿足主流市場的需要;這個時候,創新公司的實力,可能也只是不起眼的〃車庫公司〃;這個時候,社會環境中,可能只是一小撮前衛人士在談論新的趨勢、新的生活形態,一切都跟你過去所熟悉的狀況沒兩樣,但這是你採取自殺行動的黃金時間,再晚就來不及了。
企業的狀況,又比個人好太多了,因為企業可以〃以新帶舊〃,新測試公司的生命可與原有公司重疊,那是〃First Curve〃(第一曲線)與〃Second Curve〃(第二曲線)的關係。企業不需要自殺,只是餵養一個新公司而已。但個人不同,你的生涯不能重疊,一個人也不可能做兩件事,頂多只能培養新興趣、培養新事業,以待日後不時之需。但這還不是生涯轉換,真正的生涯轉換,仍然需要〃自殺〃的決心與行動。
。▲虹▲QIAO書吧▲
第32節:第二章 自慢的成長學習(10)
■後 記
一個讀者問我,說自殺太嚴重,而且一個人要如何自殺呢?答案很簡單,當然不是真的自殺,而是捨棄:捨棄現有的成果、捨棄現有的習慣、捨棄現有的工作,因為不捨棄,我們就無法下決心轉變。
把自己放在一個回不了頭的情境,做了過河卒子,只有勇往向前,這就是自殺,進而才能重生。
20工作不當在野黨
許多工作者喜歡負面思考,面對公司、面對老闆老是對立、老是批判,想從公司口袋中得到更多,稍不順心,對公司就惡言相向,這樣的職場是緊張的,是痛苦的。
公司可以選個人,個人當然可以選公司,合則來,不合則去,其實不用互相為難,尋找認同自己的公司,做公司內的執政黨,這是我快樂工作的重要秘訣。
剛進媒體工作的時候,發覺同事非常喜歡批判公司、批判自己的報紙、批判老闆、批判組織,當時的我,正沉醉於這個媒體所提供的舞臺讓我有發揮機會,那種成就感勝過一切。因此,對同事的對內批判行為百思不解。我很想問他們:如果對公司這麼不滿意,為什麼不辭職呢?
所幸我始終沒有問,否則一定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事後我明白組織裡永遠有〃異議分子〃,有〃在野黨〃。不論組織(公司)的制度有多好,總有在組織內受挫折的不滿分子,他們永遠用負面的角度來看問題,因此公司會給他們編派得一無是處。而媒體人就更不用說了,一向伶牙俐齒,批判成習,對外批判慣了,對內就絕不會手軟。
可是有一件事,我始終不明白。公司是我們工作的地方,某種意義上,就像我們的家一樣,就算這個家再壞、再簡陋,為什麼還要去批判它?批判我們所服務的公司,不就等於也批判了自己嗎?或許有人會說,公司只是我上班的地方,並不是我的家;公司是公司,我是我,為什麼不能批判,尤其當公司有不對、不好的地方,我更應該講出來。
我當然理解,公司是公司,我是我,兩者之間並無等號。但我相信的是,就算公司並不是我的家,但至少也不是仇敵,沒有必要老是負面看待。更重要的是,我也可以選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