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其中老生比較多,有餘三勝、盧勝奎、程長庚,小生有徐小香,老旦有郝蘭田,醜有劉趕三、楊鳴玉,旦角有梅巧玲、餘紫雲。從《同光十三絕》這幅畫裡也可以看到彼時的演出情況和當時人們追星的心理狀態。
清代的演出地點可以分為幾大類,一是宮廷,二是王府和宅第,三是會館,四是茶園和飯莊,五是民間廟會或者鄉間戲臺。當時營業性的演出多是在茶園或者茶樓裡面。
清朝康熙以後,宮廷裡面的演出活動非常多。主要的演出場所除故宮之外,還有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以及圓明園,各處都有很多戲臺。慈禧時代修頤和園,建造了德和園大戲臺,時代就比較晚了。故宮裡面的戲臺,規模最大的是暢音閣的三層大戲臺。除此之外,在乾隆時期修了寧壽宮戲臺,也就是乾隆花園裡面的戲臺。還有一些中小戲臺,像景祺閣、倦勤齋和漱芳齋的戲臺。漱芳齋的戲臺有兩個,一個在漱芳齋外面,一個是漱芳齋裡面的小戲臺。漱芳齋戲臺是不能演大戲的,多是清唱《思凡》一類的崑曲摺子,或者像一些插曲、八角鼓這類曲藝形式的演出。
西苑裡面的戲臺也很有特色,有純一齋戲臺,可以一邊看戲,一邊看水,賞荷花,是一個抱廈戲臺,今天已經不存在了。西苑裡面的春藕齋戲臺,也非常有名。
圓明園有一個非常大的戲臺,就是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同樂園大戲臺。我們現在一說到清宮戲臺,大家一般熟悉的就是故宮裡面的暢音閣大戲臺,還有就是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臺。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臺在清宮戲臺中規模最大,而且最後建成,氣象恢弘,有上中下三層。這個戲臺很有特點,建築本身也有很多突破;最上面一層稱為福臺,中間的一層稱為祿臺,演出的最下一層稱為壽臺。除了有上場門、下場門以外,還有從壽臺到祿臺、也就是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的樓梯,祿臺外側還有欄杆,這些都是德和園戲臺的特點。這裡演出一些喜慶戲或者神話戲都可以,比如《目連救母》,就用到下面的設施,像《安天會》這類戲可以用到上面的設施,整齣戲得以立體地呈現出來。此外,承德避暑山莊有清音閣大戲臺。圓明園的同樂園大戲臺,不僅能演戲,還能舉行一些盛大的慶典活動。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3)
王府戲臺的規模自然不能和宮裡相比。今天我們還能夠看到的王府戲臺有兩個,一個是恭王府花園裡的戲臺,還有一個是在寶鈔衚衕的那王府戲臺,那王府就是蒙古王公那彥圖的府第,那裡的戲臺也是儲存尚完好的王府戲臺。
除了宮廷和王府之外,還有就是會館戲臺。會館是各省或者各地同鄉聯誼會,可以提供食宿接待,能夠舉行一些公益活動。當時幾乎每一個會館都有戲臺,會館最多時數量達到三百多個,除了省級和其他州縣地域性會館以外,還有行業性的,所以戲臺也有多所,例如從前有織雲公所戲臺,現在沒有了,現在能看到的行業會館戲臺只有銀號同業公會的正乙祠。地方會館戲臺現在保留還有三處,已經修繕對外開放的就是湖廣會館戲臺,此外還有安徽會館戲臺和平陽會館的戲臺。這些地方除了演戲以外,還能舉辦一些大型會議或活動;比如安徽會館曾舉辦過歡迎李鴻章的儀式,湖廣會館也是曾國藩去看過戲的地方。
會館演戲是半營業性質的,有很多人是被邀請前往的,不被邀請者透過種種途徑和關係也可以到會館去看戲。會館看戲不對外賣票也不收茶資,但是演員演出是有報酬的,除非一些義務戲、賑災戲。會館的戲臺並不是每天都演戲,只是一些重大活動或者歲時節令才有演出,很多名角都在會館的戲臺上表演過。
再有一類就是官宦人家的戲臺,較早的有孫承澤宅中的戲臺,也被稱為孫公園戲臺。一般比較大的官宦人家的宅第中都有戲臺建築,規模大小不等,如金魚衚衕的那桐花園就有戲臺,建造質量也非常好。譚鑫培的最後一次演出就是為了歡迎廣西軍閥陸榮廷在那家花園舉行的,從那以後,譚鑫培便因生病再無演出,很快去世了。
很多飯莊裡面也有戲臺,如金魚衚衕的福壽堂,在東安市場北門斜對面,它是兩層的飯館,飯館的菜做得並不好,但有戲臺,可以承應一些慶典活動,很多人結婚慶壽就選在福壽堂。再一處是隆福寺福全館的戲臺,這個戲臺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因為張伯駒先生曾經在那兒過四十歲生日,同時也為賑濟河南水災唱了一回戲。福全館在隆福寺靠東口的路北,是幾進的院子,現在那個地方早不存在了。當時張伯駒先生自己扮孔明唱《空城計》,邀請了四位最著名的演員給他唱配角,餘叔巖配王平,楊小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