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話還沒說完,背上的老哥哥就傻乎乎的重複了一句:“陪你爹去!別老跟著我爹。”說完,他還用手大力的推開他。
這下,整的顧茂昌也想哭了。
第一百六十回
卻說顧昭陪著老哥哥吃罷午飯,看著老哥哥有些睏乏,這才親自送回去,看睡下了,方才離開。
自平洲巷子出來,顧昭並未回家,卻上了車子,一溜往二十里外的關山去了。
關山不大,屬青龍山一脈,以盛產上好的青石料出名,京中大戶家門口的石獅子多出於此,過去這裡聚集了大量的石匠,採石場。
天承十二年,今上將此地方圓三十里分封給了平洲郡王顧昭,因關山周圍不適合耕種,這樣的封賞便算不得厚封,如此,便沒有人鬧騰。
顧昭得了關山之後,跟周圍的石匠簽了僱傭合同,以每年百萬貫的投入,開始在關山進行了一項巨大的工程。
這種工程無非就是顧昭的某種慾望,他想,人總會死去的,那麼證明自己活過的方式有幾種呢?百萬大移民計劃算是一個,那麼關山工程便是第二個了。
他想在關山掏出九十九個山洞,在九十九個山洞裡,他不會將歷史,還有宗教的任何一描繪在洞窟的石壁上,他就想將現在有的那些戲劇,農書,律法,一些可以傳承的匠書,還有啟蒙書等等學問篆刻在石壁上。
如此,即使以後天下改朝換代,因不涉及歷史,希望它們可以儲存下來,再不若那些竹簡,紙書一般,在歷史的卷裹下顛沛流離,最後失去傳承。
這個想法傳出去之後,朝上朝下忽然便奇妙的有了化學變化,誰不想名流千古呢?就連趙淳潤也想,如此,今上大筆一揮,寫了勸學的詩句,還寫了警示文,這玩意兒,在顧昭看來,就是皇帝做了個序而已。
那序是這樣寫的:梁天承十五年,國無內憂,未惶外事,廣地千里,各安桑梓,諸子百家,競相爭鳴,歌賦詩辭,溢美天下,漁農工商,繁碌如鯽。為免除後世無緣奇書絕技之恨,承上天之畀先賢之啟,集今世眾家所長,囑淹貫博洽之士,廣搜博徵,分門類聚,以取眾長,經書子史,百家九流,詩文傳記,稗野雜著,皆有所獵,今各路奇書篆於關山,傳承後世,鐫此於處,以記吾懷,子孫後代,萬勿損毀,以澤蒼生,福陂後代……
顧昭後一想,不對啊!憑啥我出錢你作序?你寫我也寫。
於是,他便動筆,寫了第二篇序文,此序文的內容很直白的敘述了一個小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顧昭的爸爸出征,在攻打某地的時候,開啟一讀書人家的書庫,這戶人家已經傳承了幾百年了,據說是留下了無數的書籍,可是子孫無用,變了性情,對書籍未作良好的儲存,因此,家中書籍大多壞損;竹簡脫散,羊皮黴爛;只有銘刻在銅器上的一些文字得以儲存。
回到家裡,老大人常跟子女嘆息,他雖武人,可看到千年傳承斷代,竟時常痛心,常想,要是有什麼辦法將知識傳承下來便好了。
如此,便有了今日的關山石洞,也稱百家石刻。
這百家石刻一出,立時便被天下文人當成了臉面工程,也是啊,誰不想名流千古萬世呢?朝中文人多少有些牙酸,武勳人家做此事,這實在是在打他們的臉。他們倒也想做,然,無那麼多錢啊!
如此,大有大作,小有小做,沒有關山,老家後山掏個洞也是可以的麼!如此,折騰石洞一發不可收拾,竟然有了禍害的勢頭。
虧得沒多久,朝上頒佈了律法,不得到處掏洞禍害生靈,也嚴格規定了石洞的規格規模,還在每一郡州勘探了適合做石洞的青石山,固定了地方,就如牌坊一般,你家若有功於民,有功社稷,就給你一塊地方,你過來自己刻,在自己家後山掏洞,那是違法的。
如此,這個石刻竟也成了朝廷的一種賞賜,在顧昭看來,趙淳潤這廝竟然是越來越會省錢了。
啊!
呸!!
這事兒流行起來沒兩年,如今凡舉是個大家大戶,先要看家裡的門第之外,還要看他家有沒有洞。
這些人,包括顧昭自己也是萬萬沒想到,這事兒還真的是辦成了。
大梁書刻就這樣奇蹟般以星火燎原之勢成為一種文化,還發展出了各種流派,非但是文化,幾千年,甚至萬年之後,無數王朝湮滅,而大梁朝還真是借了這些石刻書的光芒,奇蹟般的保留下了最寶貴的一筆歷史財富。
而這筆財富,使得關山附近的人,光幹旅遊業就吃了萬年祖宗賞的旅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