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俛的軍隊便只有〃因糧於敵〃。水運和因糧於敵二 者,有一個做不到,南朝就難言北伐。《夢溪筆談》一一 講到〃凡師行因糧於敵〃的問題,認為〃最為急務〃。作
者計算了一下:打仗的兵七萬人,如果用人負糧,需要 三十萬人;如果用畜乘運糧,〃比之人運,雖負多而費 寡,然牧不時,畜多疫死,一畜死則井所負棄之,較 之人負,利害相平〃。運輸上的困難,使南朝很難發動 大規模的、持久的北伐。
東晉桓溫北伐關中。進至潘上。《晉書》九八《桓通 傳》記其事有云:
〃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苻〉健芟苗清野,軍 糧不屬,收三千餘口而還。〃
桓溫是想因糧於敵的,不料麥苗為苻健所芟,遂不得
不退兵。
劉裕北伐南燕,議者以為南燕如果〃刈粟清野,以 絕三軍之資,非唯難以有功,將不能自反〃。劉裕說:
〃我揣之熟矣。鮮卑貪,不及遠計,進利克獲,退惜粟 苗。……彼必不能清野固守,為諸君保之。〃果然慕容 超不能清野,而劉裕軍卻得到河北居民供給的糧食 當劉裕軍包圍廣固時,〃河北居民荷戈負糧至者,曰以 千敉〃。(《宋書》一《武帝紀上;劉裕因此得以攻滅南 燕。其後北伐後秦,王鎮惡等在潼關下受阻,〃而軍叉 乏食,馳告高祖(劉裕〉,求遣糧後〃。後來得到〃義租〃, 軍隊才得以繼續向關中進軍。(見《宋書》四五《王鎮惡 傳〃
桓溫嘗〃以河南粗平,將移都洛陽〃。孫綽以為如
果要移都,首先必須做到:〃掃平梁許,清一河南,運漕 之路既通,然後盡力於開墾,廣田積穀,漸為徙者之 資。〃(《晉書》五六《孫綽傳》)孫綽注意到〃運濱之路〃, 是一個卓識。水路如果阻塞,糧道不通,北伐、移都洛 陽都不可能。勉強行之,必然無功,徒招損失。
南渡北人對於北伐的態度,可以王栽之為代表。 《晉書》八〇《王義之傳》記王義之與會稽王箋,陳殷浩
不宜北伐有云:
〃夫&算決勝,必宜審量彼我。萬全而後動,功就之 日,便當因其眾而即其實。今功未可明,而遺黎殲盡,萬 不餘一。且千里伊福�怨盼�眩�黿褡�斯┘蹋�鏖招懟÷澹�比牖坪印K淝卣��祝�粗劣詿耍���抑�牽�鬩浴〗恢痢=裨宋藁蠱冢��髑筧罩兀�鄖��庠驕�程煜率�
分之九,不亡何待I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內所 痛心嘆焯而莫敢吐誠。…一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晩。〃
王義之說的〃鬚根立勢舉,謀之未晚〃,代表了南渡北
人對北伐的一般看法。這種看法與那些只知苟且偷安
的腐朽勢力的反對北伐是有差別的。東晉主持北伐的
人,即使如劉裕也不想久滯北方。義熙十三年八月克
復長安,十一月,以劉穆之卒,劉裕即從長安南返。後
來關中丟棄給了赫連勃勃。(見《宋書》二《武帝紀中》〉
又未曾南渡的北人,既受少數族統治者的長期統治,
民族意識和其他關係轉趨模糊。對於南朝的北伐,也
〃燕太宰【慕容)恪將取洛陽,先遺人招納土民,遠近 諸塢皆歸之,乃使司馬悅希軍於盟津,豫州刺史孫興軍 於成皋。〃
慕容恪之所以能招納遠近諸塢土民,也就是因為土民 民族意識模糊。這樣的北方土民,是一點也不熱心南 朝的北伐的。
以上四者,決定了南方北伐的無成。
第十五篇北魏前期的漢化 (崔浩問題)
漢化在胡族中是一種潮流,但在這種潮流中,也 有反漢化的逆流。漢化的正流,終究要戰勝反漢化的 逆流。不過在某一個時期,逆流也可能大於正流。在北 魏前期的漢化中,逆流要大於正流。這可從崔浩事件 得到說明。
北方當時最有勢力的文化高門均系大族。當然, 不是一族都有文化,而是有文也有武。如趙郡平棘李 靈,〃以學優,選授文成皇帝經,加中散、內博士〃。子李 恢卻〃拜長安鎮副將〃。李恢子李顯甫,以〃豪俠知名, 集諸李數千家於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居 之,顯甫為其宗主〃。(《北史》三三《李靈傳》)勢力極為 強大。北方兵戈擾攘之際,漢人未能南遷的,都築塢堡 以自保。其結聚或以宗黨、或以婚姻、或以傭戶為核 心,關係極為密切,組織極為膠固。塢堡宗族有它自己 的政治、經濟與家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