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向型程度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農村生產城市消費、城市生產國外消費”的外向型經濟格局。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資料顯示,我國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不到5%翻番到了1986年的10�5%,到1994年又翻倍上升到了21�6%。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外向型經濟曾經進入了8年的調整期,但2002年出口佔GDP的比重再次突破前期高點,達到22�4%。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加速了全球化程序,把出口佔GDP的比重推到了2007年37�5%的歷史新高。
以出口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的外向型程度,中國不是最高的,但卻是“金磚四國”中最高的。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出口佔GDP的比重為37�5%,高於全球平均的27%,在2007年全球10大經濟體中僅次於德國(40�7%)和加拿大(37�9%),稍高於同屬新興市場經濟的俄羅斯(35�2%),但遠遠高於印度(19�9%)和巴西(15�1%)。考慮到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之最,內需本來應該佔更多的比重,外需過高顯得極不合理。
外向型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發動機,甚至是主要發動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是頭功。但是,這一模式是脆弱的,外需依賴多多少少給了中國經濟“無根”和“無家”的感覺。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之下,中國外向型經濟的脆弱程度證實了這一感覺。從2008年11月出口開始下降,到2009年4月,已是連續6個月負增長。出口的大幅下降,顯著下拉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電力、煤炭、石化、鋼鐵、有色金屬、輕工、紡織、建材、房地產等行業的生產經營越來越難,有的行業已經出現了整體虧損。
外需放慢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