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規劃?
矛盾資料背後的實業復甦
10大規劃實施後,中國經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矛盾”。
2009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和第三方機構釋出的宏觀資料之間存在明顯矛盾,不少市場分析人士大呼“看不懂”,心裡對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的“回暖”頗多懷疑。其實,資料矛盾的背後,正是中國實體經濟內部實業和資源兩類企業的結構和地位調整的真實反映,預示著實業的復甦。
經濟資料“*兩重天”的現象,尤為明顯地表現在工業增加值與用電量的對比中。進入2009年以來,我國用電量連續數月同比大幅下滑,1~2月,用電量同比下降5�22%,3月後雖然降幅縮至4�02%,但仍然延續了負增長的態勢。
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連續數月的工業增加值持續上升。今年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上升3�1%,2月份的單月增值高達11%。3月份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然保持了8�3%的同比增幅。
為什麼呢?不是虛假,就是出現新的事實。
現在的工業概念中,包括實業類企業和資源類企業,這個大工業概念雖不準確,但沿用很久,這次讓市場分析人士露了概念落後的馬腳。資源類工業企業用電量巨大,是主要的用電大戶。此次資源金融大危機爆發後,這些用電大戶首當其衝。隨著高耗能產業的調整,電力需求明顯減少,發用電資料自然向下。與此同時,由於家電下鄉和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大規模實施,中國內需市場擴大,真正的實業——製造業繼續較快發展,而這些實業類工業企業用電量較小,這就出現了電量負增長、工業正增長的局面。
另一似乎矛盾的資料進一步證明了這一結構調整性增長。一季度,原油進口數量同比下降10�2%,金額同比下降58�6%;成品油進口數量同比下降3�5%,金額同比下降49�4%。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材料,一季度我國初級產品進口量價齊跌,對外依賴程度很高的原油和鋼材進口量價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這些下滑正是資源類產品的下滑。
中國經濟轉向內需,從而必然強化實業、弱化資源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總之,似乎矛盾的資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實體經濟內部實業和資源結構的大調整,預示著實業和消費的真正發展。或許這只是暫時的,或許還會反覆,但中國經濟轉向內需,從而必然強化實業、弱化資源的趨勢已不可逆轉。與此同時,理論界和分析人士必將進一步認識到區分實業和資源類企業的重要意義。
實業企業要“去金融化”
國家振興實業,離不開實業企業自身的“去金融化”。
此次大危機中,多家國有實業企業進行匯率掉期、結構性存款、期權投資而導致鉅額浮虧被接連曝光,金融衍生工具一時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金融衍生工具從20世紀70年代逐步發展起來,對繁榮世界經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給實業企業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巨大的風險性。美國這次金融危機的幫兇正是欺詐性的金融衍生產品、缺位的金融監管和瘋狂的投資者。
今後實業企業要對從事金融業和購買金融產品說“不”,至少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近3年來,中國的實業企業,特別是非金融類央企,利用資金和政策優勢,打著多元化經營的大旗,放鬆熟悉的實業主業,非理性大規模涉足金融業及其衍生品,使整個中國經濟快速金融化。這是經濟的進步,但也出現了矯枉過正的苗頭,適度“去金融化”或許是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非金融類央企的必修課。
2 創業於新型中小城市(1)
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最直接變革是:舊的“發達國家消費、落後國家生產”的全球化模式必將終結。國際經濟的均衡更多地要從一國內部來實現,內需和內部均衡必將成為經濟和經濟學的主旋律。2009年6月17日,在“戰危機”關鍵時刻,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進一步推動城鄉統籌和地區協調發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地帶。不少學者認為,中小城市大面積綠色崛起應該成為最大的新的發展空間。
紙幣,特別是增量紙幣,最終必將會向這一新的發展空間大規模集聚。政府應該創造條件,利用財政手段和貼息等政策,千方百計調動資金用於中小城市大面積綠色崛起戰略。這應該是我們抵禦此次大危機衝擊、避免自己出現大危機的最重要的工作方向。
“農村生產城市消費、城市生產國外消費”
此次大危機前,經過30年改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