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次貸”危機的起源,說得通俗點,就是一些美國人不願意幹活兒,卻要住大HOUSE,這就叫做“貪婪”。我在去年參加任志強和易憲容辯論房地產問題的一個電視節目的時候,就對任志強說過,我說任總你說的“房子是賣給富人的”這話的意思我理解,但是你的表達能力太差,我要表達就說“房子是賣給買得起房子的人的”。買得起大房子,就買大房子;買不起大房子,就考慮買小房子;小房子也買不起,可以暫時租房子住。

這個邏輯,就好比吸毒者說,不是我自己要吸毒,而是毒販子引誘我們吸毒的,是華爾街的“陰謀家”引誘我們買這些垃圾債券的。其實,如果你像我這樣,連煙都不吸,又有誰能引誘你吸毒呢?

8�那些迷人的“衍生品”是如何讓人自願掏腰包的

僅僅是次級貸款,尚且不能讓美國金融市場出現崩盤,而是一次次的“槓桿化”,過多的金融衍生品,造成了這次嚴重的“次貸”危機。

投資銀行主要從事的就是“中間”業務——證券發行承銷、資產管理和證券經紀業務,因此投資銀行就有著所謂的“金融創新”的衝動,因為只有創設出更多的產品,投資銀行才有更多的事情可做,也就才有更多的利潤可賺。於是,在投資銀行的精英們的包裝下,“次貸”就又被創設出了新產品——債務擔保憑證(CDO)。投資銀行透過發行和銷售這些憑證,也就是債券,向債券持有人分散了風險。為了順利地賣出這些高風險的“次貸”CDO,投資銀行又將它們再次分拆成高階CDO和普通CDO,而高階CDO在發生債務危機的時候,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於是它就變成了中低風險債券了,而高風險的普通CDO,就又創設出了一種保險產品CDS,叫做信用違約掉期,也是一種債券。投資人一般不是覺得CDO的風險高嗎?我就給CDO做個保險,拿出一部分錢給保險公司,萬一出了風險,保險公司來賠。這樣,投資人購買CDO,不就沒什麼風險了嗎?

哈,還沒完,投資銀行又發明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資人,也就是美國和全世界的普羅大眾來一起承擔。CDS可是先收到保險費的,假設是5億美元,我就用這5億美元作為保證金,來發行一個購買CDS的基金,萬一這個基金髮生虧損,我就先用這5億美元墊付,等這個5億的保證金賠光了,你買的CDS的基金的本金會賠。

這樣的“保證金”,評級機構當然給出了高的信用等級。評級機構可不是隨便就做評級,他們對債務擔保收入評級的收費,可是為公司債券評級收費的3倍。結果,這個基金就賣給了養老基金、教育基金、各種理財產品,包括其他國家的一些銀行。可是,經過一次次的槓桿,一次次的衍生,誰也不知道一共發行了多少這種基金,泡沫也就越來越大。

當房價下跌時,經過多次槓桿放大後的這些債券,就如同多米諾骨牌般一級級倒掉了。

看上去,都是投資銀行的精英們的錯,評級機構的錯,保險公司的錯。於是,現在有一種“陰謀論”的說法很流行。華爾街是不是存在一個陰謀,是不是做了一個局,是不是就是要全美國的納稅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當然也包括中國人民,去替他們“埋單”,要把中國的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吸走?我看不能一概而論。。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由“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真相(6)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做得比你好,賺錢比你多,風險比你小,你是不是會想著要市場佔有率超過他,希望你賺的錢超過他,希望把市場風險“轉嫁”給他啊。如果這叫做陰謀,那幾乎所有的商人都有這種“陰謀”。如果你去菜市場買菜,小販告訴你,一塊錢一斤進的,不賺錢賣給你,你信嗎?你肯定不信,因為如果他不賺錢,他辛辛苦苦出來賣菜乾嗎?可是這算陰謀嗎?

“次貸”也好,金融衍生產品也好,都是商品,金融商品,創設的目的就是賺錢。美國要把國債賣給中國,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要把一些金融衍生品賣給中國,目的也都是賺錢,這難道不是我們本來就應該知道的嗎?

所以說,美國人有一種要賺中國人錢的“陰謀”,我完全同意,而且早就認識到了,時時都在提防著。但這種“陰謀”是不是就構成一種“陰謀論”,是不是故意造成一個危機,構成一個局,逼得我們再也不“與狼共舞”,而只能是閉關鎖國,我也完全不同意。

《眺望東方週刊》今年第四期裡有篇文章寫道:

“印度人曾相信,他們的多數不幸都起因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