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秦武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跳出了主戰場,擊潰了坐鎮後方的反秦聯盟第三路大軍,開始禍害沿途的各諸侯國。
原本就算反秦聯盟在秦國內處於劣勢,損失了一些兵力的話,反秦聯盟也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國內抽調兵力過來,繼續投入秦國戰場,直至將秦國打敗。
但是秦武跳出秦國戰場,在沒消滅這十萬人之前,有哪個國家敢抽調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冒著兵力空虛唄秦武抄了老家的危險來繼續投入秦國戰場?
於是,反秦聯盟在秦國的戰鬥,漸漸由優勢轉為劣勢。
而秦武在魏國肆虐,魏文侯意識到國內的兵力空虛,便將秦國內作戰的魏軍招了回來。秦武在趙國肆虐,並且與中山軍一起擊潰了十萬趙國邊軍,趙國一下危險了,趙武靈王也不得不召回正在猛攻函谷關的二十多萬趙軍。
這下秦武便矛頭對準齊國,這下就輪到齊桓公這個反秦聯盟的盟主著急了。
那邊的燕昭王高興,這邊的秦穆公也高興。
你不是著急回去嗎?那我就偏不讓你回去,天天開戰,拖著你不准你回去。把你拖在這裡一兩個月的,說不定等你回去了,就發現國家都沒了。
齊桓公身為盟主都有心要走,反秦聯盟內的各諸侯國這時也都是各自有了各自的想法,這個時候誰也不會繼續去想消滅秦國了,所有人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利益。
短短十幾天時間,魏國、趙國齊齊遭殃,而且齊國馬上也要遭殃了,那他們現在還不回去,國內兵力空虛,下一個遭殃的豈不是他們?
' '
第兩百九十三章 伐齊
第兩百九十三章伐齊
秦武帶著十萬武軍進入中山國,直線向著齊國前進,這下身為反秦聯盟盟主的齊桓公再也坐不住了,留下兩萬人斷後之後,齊桓公馬上帶著只剩下二十萬左右的齊軍,從武關撤退。
魏國和趙國雖然都沒有宣佈退出反秦聯盟,但實際上魏趙兩國的軍隊已經不在秦國境內,形同退出了一般。
而熊側與項燕統率的三十萬楚軍,被武軍、燕軍、秦軍聯手消滅了大半。現在齊桓公這麼一退,反秦聯盟四大巨頭諸侯國或走或敗或退,剩下的幾個小諸侯國哪裡還敢繼續留下來堅持戰鬥?只能隨著齊桓公的齊軍一起撤退。
函谷關在白起的坐鎮下,還牢牢掌握在秦軍手中,深入秦國腹地的反秦聯盟大軍想要全身而退,便只能走來時的武關一線。
但關鍵的問題是,武關的地形太過於狹隘,根本不便於大軍行進,反秦聯盟的主力大軍想要從這裡安然而退,顯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別人都打到自己家來,逼的自己快要家破人亡了,反秦聯盟的主力大軍卡在武關處,秦穆公哪裡會放過這個機會?自然是率領秦軍主力全軍出擊,以近乎瘋狂的姿態,對著以齊國為首的反秦聯盟大軍展開了瘋狂的進攻。
一邊是以十萬禁衛軍為主力的六十萬秦軍,一邊是以五萬齊國禁衛軍為主力的五十萬反秦聯盟,另外秦軍還有隱藏在函谷關內的王齕統帥的十五萬大軍。
如此一來,秦軍兵力足足有七十五萬之巨,而反秦聯盟只有五十萬人。
一方兵多,一方兵寡;一方為保家衛國,士氣高漲,奮勇直追,一方心憂後方國土,無意再戰,且事故頻發,屢戰屢敗,士氣低落;一方指揮統一,萬眾一心,一方各自為陣,各懷鬼胎。
前者自然是秦穆公統帥的秦軍,而後者則是齊桓公統帥的反秦聯軍,前者佔據如此多的優勢,後者佔據如此多的劣勢,在武關外發生的戰鬥一打響,秦軍馬上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而為了配合秦穆公作戰,坐鎮函谷關的白起留下五萬人守關,自己則親率三萬多秦軍去封鎖反秦聯軍逃生的出口,將希望跳出秦國戰場的反秦聯軍又狠狠的堵了回去。
“大王,聯軍的退路已經被堵死,想要全身而退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而國內則面臨著十萬武軍肆虐的威脅,根本無法調派更多的兵力過來支援。唯今之計,一是許以重利,向秦國投降求和,二是許以重利,向魏國、趙國求援,第三則是反身與秦軍血拼,堵住出路的只有白起統率的三萬秦軍,以精銳衝擊的話,不出兩日便能打通退路,但如此一來的話,離開秦國需要的時間太多,我軍可能會損失過半的兵力。”
樹木茂密,石林繁多的崤山內,面色沉重的管仲,對著主位上眉頭緊鎖的齊桓公道。
“不算背叛的那兩個國家,反秦聯盟九國大軍齊攻秦國一個國家,這一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