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趙石帶回來的另外一樁麻煩了。
大將軍折匯兵敗辱國,葬送了六萬西北鎮軍精銳,如今已經被大將軍趙石押送回長安,等待朝廷處置。
這個上面沒什麼好說的,逃回來的鎮軍將領,都已在軍前掉了腦袋,折匯不聽將令,不顧大局,貪功冒進,最終為敵所破,致使全軍覆沒,這在西北那邊已經傳遍了,而之前,大將軍趙石以及大將軍種燧的奏摺,都送到長安,言辭也是一致。
折家那裡就算想開口求情,或者為大將軍折匯巧辭脫罪,也沒可能了。
可以說,其他兩位大將軍已經把折匯的罪名給扣死了,沒留下任何的機會給折家,中書以及樞密院那裡,除了在給有功將士論賞之外,就是在給折匯等西北鎮軍將領論罪了。
論罪當斬,這個毫無疑問,但也有人援引當年大將軍吳寧以及大將軍折木河之舊事,想減輕折匯之責罰。
而折匯也必定不同於旁人,折家世代從軍報國,戰死沙場者,不知凡幾,在軍中盤根錯節,根深蒂固,這些都是顧忌,所以,折匯這位大將軍的處置,必定不會如同王佩那樣乾脆的掉了腦袋。
比起折匯這位大將軍來,無論是已經死了的王佩,還是差點飲了毒酒的趙石,都無法一概而論。
沒人願意看到折家離心,尤其是在中原之戰就要開始的這樣一個時節……
這也許就是一個試探,皇帝陛下想了想,乾脆的點頭笑道:“皇祖母,伐夏功成,過幾日除了獻捷之外,還要告祭歷代先皇,大赦天下,到時定是舉國同歡,皇祖母這裡肯定也要熱鬧一番呢。”
說的好像不著邊際,但太皇太后一聽就明白了,大赦天下,不論西北逃回來的敗兵,還是大將軍折匯,可能都要囊括之中。
想到這裡,太皇太后趙氏不由欣慰的笑了起來,皇帝看來心胸又有長進,懂得寬容了,更難得的是,因勢利導,不留痕跡。
於是,她這裡話頭一轉,不過也是點到即止,“柱國那孩子,處事欠考量,唉,你皇祖母這裡老了,又是後宮婦人,君君臣臣的事情,也不好多說,但本宮這裡還是要嘮叨一句,你們君臣之間,一個要多聽多看,一個應要多說多做,才好相處下去……”(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小事
“這次伐夏,所獲頗豐,還找到了兩顆佛祖舍利,據傳皆乃大德高僧所留,過兩日等戶部那邊清算完畢,給皇祖母送過來。”
太皇太后趙氏就笑,“柱國打仗,從來不空手而回,到是把搜刮的能手……”
說到這裡,也覺著說的有些太不莊重,不由略有尷尬,咳了一聲,才接著道:“這樣的好東西,給我個老人幹什麼,本宮又不信佛,聽說皇后病了,不如給她送過去,也好讓皇后消消氣,病體也就痊癒了。”
李全壽聽了,臉上當即便是一紅,這位皇祖母年紀確實大了,但一點都不糊塗,,心思亮堂著呢。
不由真心實意的拍起了馬屁,“有皇祖母坐鎮宮內,實乃社稷之福也,這點東西實不算什麼,皇祖母不必推辭,至於皇后那裡……還請皇祖母多多教導,別讓她真個氣壞了身體。”
太皇太后趙氏點著頭,笑眯眯的道:“皇帝能這般想,才是社稷福祉呢。”
這話裡便多出了些深意,皇帝卻能聽的進去,相比較而言,皇后娘娘確實太過年輕了些,說話做事,遠不如太皇太后趙氏這樣春風化雨般的老道從容……
由此,皇帝陛下和太皇太后娘娘要說的事情其實便說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說的都是些內苑瑣事,玩笑居多,不知不覺間,皇帝陛下已經填飽了肚子,身上暖洋洋的,感覺分外的舒服。
到了這會兒。太皇太后趙氏才好像突然想起有件事還沒說。沉聲便道:“對了。外間讀書人鬧事,本宮也就不說什麼了,也插不上嘴,怎麼還把靖佳捲進去了?”
皇帝陛下正端著酒杯飲酒,聽了這個,手一抖,緩緩放下酒撰,笑著搖頭解釋道:“皇祖母。這事咱們不都說過幾次了嗎,姑姑卻不過人情,才……”
太皇太后趙氏這次卻有了些怒容,道:“本宮說的不是這個,都過去多少時日了,怎麼我還聽說,有士子上大長公主府的門兒,如此不成體統,皇帝你也不說管管,靖佳為的是誰。為的還不是李家的江山社稷,不然她在城外住的好好的。進宮攙和什麼政事?還不是被逼的?”
“現在事情過去了,她那裡的情形皇帝又不是不知道……”
見太皇太后有些惱,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