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300名“優秀教員”每年增加津貼1萬元、400名“骨幹教員”年津貼2萬元,50名“首席教授”年津貼5萬元,並評選出15位“學術大師”年津貼8萬—20萬元。
對於院士一級的專家學者給予特別津貼:華中理工大學的院士月津貼1700元,合每年2萬元。
浙江大學給院士們每月“學校津貼2000元、國家津貼200元、浙江省津貼1000元”,每月總共津貼3200元,合每年38400元。(據1999年2月7日《光明日報》的報導。)
1999年開學後,我國高等院校開始試驗全面的“崗位聘任和津貼制度”。例如北京大學原有教授800名,副教授1500名。其中計劃聘任“學校關鍵崗位”1000名(實際聘任724名),“院系重點崗位”1500名。相應的崗位津貼為:A1級年薪5萬元、A2級年薪4萬元、A3級年薪3萬元。清華大學的情況類似。
教員聘任制的財力基礎
1999年9月開學以後教員大幅度加薪,財力後盾是國家投入撥款。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各獲得18億元,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各獲得12億元。這9所全國性重點大學先行一步,其他院校紛紛跟上。高校不僅動用了國家投入的專項資金,還利用了校產收入來改善教員待遇。
合理地設定崗位
北京大學在1999年1月召開第十次全校黨代表大會,提出用17年時間,到21世紀初葉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前7年(1999—2015年)打基礎,後10年(2016—2025年)整體發展。
按照優才、優勞、優酬的原則,拉大分配差距。關鍵崗位的人員一定要確保,一般人員可以透過各種機制流動,在流動中最佳化自己的隊伍。北京大學曾搞過主幹基礎課、精品課、特色課,還設立了精品課程主持人、特色課程主持人。這次改革,教學崗位從制度上得到了體現。
1999年10月,學校在實施“建立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的全校幹部會議上提出,教學科研單位只有85 % 的人員進入改制體系和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計劃,現有的崗位分成A、B、C三大類,九個級別。第一類(A)是校聘關鍵崗位,第二類(B)是院系聘重點崗位,第三類(C)是基礎崗位;具體稱為A1、A2、A3;B1、B2、B3;C1、C2、C3;共九個級別。
在實施崗位津貼制度的改革中,重點支援1000名A類關鍵崗位和1500名B類重點崗位人員,共2500名,佔學校教職工人數的35 %,納入國家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專項經費支援。
分配製度的改革
在分配問題上,北京大學同清華大學協商,決定兩校的最高和最低標準一致,中間津貼標準和崗位設定則各自具體安排。清華大學將教研崗位分為9個等級,在現有工資以外,每月再加崗位津貼300元、500元、800元、1200元、1700元、23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寒暑假中無津貼。
北京大學類似,將教研崗位分為ABC三大類,每類分3級,總共也是9個等級。
A類“關鍵崗位”人員是重點物件。計劃中A類人員1000名,佔全校7000名在職人員總數的14 % ,是學校操作和稽核的重點。A類人員又分3級。
北大A1級關鍵崗位100名,計劃佔全校人員的;第一批聘任84名,佔教授人數的十分之一。均為“學科帶頭人”和在崗院士,每人每月增加5000元崗位津貼,一年按10個月計,每人5萬元。
A2級關鍵崗位300名,選聘在本學科領域中處於領先水平的“學科先進”;計劃佔全校人員的,其中有教授和一部分副教授。第一批經過學校三道稽核關,聘用240名。每人每月增加4000元崗位津貼。
A3級關鍵崗位600名,是骨幹力量,計劃佔全校人員的;第一批聘用400名。每人每月增加3000元崗位津貼。
有一部分教授落到院系聘的B級重點崗位上去,有一部分突出的年輕副教授到學校的A 級關鍵崗位上來。
各院系安排多少個A1、A2、A3關鍵崗位,由學校決定。同時定出津貼標準:A1級人員每年5萬元,A2級人員每年4萬元,A3級人員每年3萬元。待遇拉開距離。同樣是教授職稱,過去的月薪只相差幾十元錢,現在可以相差上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