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的講座還能記得一些,因此研究經義比起常人要簡單許多。
實則儒家之道與道家之道,大道相通,大儒研究道,就是研究道的範圍,如何實行道,道對個人有什麼作用,對國家有什麼作用,對社會有什麼作用。
但是“道”涵義太廣,自漢以來研究和註釋道的人難以計數,以養生、哲學、政治、兵法等各個角度都可以解讀,眾說紛紜。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
孔融、鄭玄皆是經義大師,姜述所言並非妙論,但九歲少年理解到這種程度,皆被嚇了一跳,孔融問道:“何人教你經義?”
“太守大人明鑑,小子自啟蒙以來,一直未擇明師,每日閉門苦讀。因為無人教導,故此閉門造車,想法或許古怪,請大人見諒。”姜述坦然答道。
見孔融默然不語,鄭玄也有些暈了,心道這是大儒應做之事,一個少年琢磨經義,而且所言頗有道理,心中更是好奇,道:“姜家子接著說。”
“我理解的道就是標準,可以更解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德可教化萬物,在普及德的基礎上尋道,這道就是為人處世、治家、治國的準則。”
這個解釋十分新穎,講究標準不談法家之法,直接從道來解度準則的重要性,而這準則,在個人來講可以理解成道德準則,在國家來講則是法令法規。尋找適合個人的道德準則和適合國家的法令法則,就是眾人尋找的“道”。
這番見解,融入許多現代國學大師的觀念,在座諸位何時聽過?聽起來很有道理,在座眾人皆飽讀儒家書籍,此番解釋彷彿與在座諸人內心想法相合,就連孔融、鄭玄也認可,認為數言能闡明“道”字,可謂是經義研究的一件喜事。
姜述接著說道:“小子經過思考,又感覺道是準則又不是準則。”
姜述所言一波三起,已經引起眾人好奇,此時大家興趣更濃,不由聚精會神,靜聽姜述論述。
“所謂人無完人。個體不同,群體不同,各有情形,準則難以追尋。聖人尚且無法定義道,何況他人?”
“是這個道理。”孔融點點頭,表示認可。
“無論是個人準則還是治家、治國的準則,都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建立準則所共需的;這對人的要求很高,對人的群體要求也很高,需要人人都有德,這是準則的基礎,否則準則只適用於有德之人,無德之人任竟妄為,有德之人則會遭殃。所以實行這種道的環境,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
這話講得很有道德,有德之人尋出道以為行事準則,若是都是有德之人,這準則可以共用,若有無道之人違反準則呢?所以這些準則在一定情況下可用,針對一定群體時可用,然而在特殊情況下,特殊群體中,定有不適用的時候。
“是這個道理……”孔融有些遲疑。眾人思路均沿著姜述所言繼續前行。
鄭玄忽然想起一件事,道:“姜家公子,你讀過多少書?”
初時只以為姜述聰明伶俐,思想深遠,是一名神童,但一個九歲孩童,又能讀過多少書?但如今看來,若非熟讀百書,如何會講出這些話來?若不是大家共處一室,讓人懷疑所言出自一位飽學老儒。
“小子四書五經已經讀完,讀過不少史書,還看過諸子百家的部分典籍,不能全部背誦,僅是理解一些皮毛,非常慚愧。”姜述恭敬答道。
四書五經、不少史書、百家書籍……鄭玄與孔融對視一眼,心想如此看來,此子讀書不少,可貴的是此子不讀死書,能夠舉一反三。兩位大儒被姜述驚得一愣,看著面前這位談道少年,好半天才回過神來。
鄭玄忽道:“姜家公子,能否背誦一段《周易》。”
《周易》苦澀難懂,十分枯燥無味,名門弟子青少年時大多不願研習《周易》,何況沒有專人教導的少年?鄭玄此時半信半疑,存了考究姜述之心。
姜述前世曾隨一位國學大師學習卜算,後來逐漸有些心得,興趣很大,花了數年時間研究《周易》,四書五經唯《易經》最為熟悉。鄭玄這下正好考在姜述的拿手好戲上,一句不差不大可能,但是背個大概沒有問題。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姜述開始背誦。
姜述背誦速度很快,其中錯了數字,但是大意卻對,眾人互視一眼,孔融擦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