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笑答道:“對極,此語與老夫所想暗合,只不過老夫一生致身教育,卻想不出如此警世之言。”
及見到姜述所錄詩詞,首首驚絕,令孫乾一一抄錄,對姜述道:“老夫如今方知天下確有天才。老夫一生授徒無數,卻無一及得公子。”
看到姜述所錄之三字經,初時尚不以為意,待看到最後,見其意通俗易懂,由易而難,鮮有重複之字,不由面露驚容,道:“此書所作為何?”
姜述答道:“小子欲光大族學,又想諸書啟蒙苦澀難懂,無聊時編出此文,欲作族學啟蒙之用。目前尚不完善,近日尚要好好尋思一番。”
鄭玄手不釋卷,連呼大妙,喜道:“天降大才,此天下蒙童之福。”
孫乾年少成名,表面謙和,心性卻甚高傲,筆會之時本想風光一下,卻讓姜述新字型所擾,失色不少,心中尚不服氣。如今抄錄姜述詩詞,篇篇經典,句句璣珠,由此由衷拜服。卻不知姜述腦海裡的詩詞,每一篇都是流傳百世的大家之作,世上任何大儒,在這方面都要甘拜下風。
及到孫乾錄完,卻見老小兩人飲茶敘事,談及當前的教書育人。觀其行,聽其言,絕對無法想象與鄭玄大家談論得熱火朝天者,竟然是一位九歲少年。
午飯將至,下人來請用餐,鄭玄談興正濃,喧賓奪主,讓下人將飯菜搬至書房。正在此時,下人來報,道:“北海太守孔融來訪。”
這一下不僅姜家上下亂了套,即便鄭玄也坐不住了,與姜述共同去迎孔融。
孔融此來,倒非因為姜述面子,而是聽說鄭玄來到姜府,因此特來拜見。這番緣由,明白人自是能猜測得出,但在外人眼中,姜述實在了不得,兩位國內揚名的儒學大家,親自上門拜訪,這是何等風光之事?
孔融駕到,自然不能再在書房用餐,周氏不能出面,姜戰、姜述陪著孔融、鄭玄在正廳飲宴,又得田希跟著過來,也算半個主人,場面還可應付過去。
第一卷姜述篇第19章少年論道2
孔融與鄭玄相見,詩詞成了小道,兩人很快談到經義。經學大師論經,對於在座眾人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客廳似成了學堂,也無人敢於下箸,鄭玄看不下去,對孔融道:“不如我等先行吃飯,後到書房去談。”
眾人草草吃過飯,一起擁去書房。書房雖然寬敞,一下子擁進這許多人,也稍覺有些擁擠。姜述方要說換個地方,孔融知他之意,笑道:“無妨,談書論經,席地而坐也無妨。”
鄭玄、孔融論了一會經,很快因“道”字之義爭辯起來。鄭玄見眾人皆聚精會神聽講,只有姜述隱然有不服之意,好奇地問道:“姜家公子,你莫非也習經義不成?”
姜述後世之人,對於“道”字理解自然與眾不同,方才聽鄭玄、孔融所言皆有偏頗,心中並不認同,道:“小子習過經義,因此也常思‘道’之意。”
“試講之。”孔融聞言,頓時來了興趣。
“多謝太守大人抬愛,道博大精深,小子如何理解得透?只不過聽兩位先生論道,有些不同想法。”姜述答道。
孔融道:“何為道?請姜家子闡述一下。”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從某一側面來理解,把它當成某一區域性的東西,是盲人摸象,顯然是片面的。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小子從這方面來理解,也不知對不對?”
“接著說。”孔融見姜述坦然回答,此時存了考量之心。只因姜述所言,並未套用典籍,其意表達卻很準確,又有新意,孔融和鄭玄皆為經學大師,不禁都來了興趣。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而思道者須有德,而德並非通常的道德或德行,而是思道者所應必備的對世界的認識、為人處世之原則。若是德低道則低,德高則道高。不知我理解得對不對。”
如此解讀,將道關聯上了德,有些道家的論點,雖未引用典籍,但所說之德就是道德標準,應該也沒問題。孔融與鄭玄對視一眼,各自狐疑,心道這姜家子膽子夠大,竟然如此理解儒家之道。
其實姜述穿越以後,對四書五經經義也在琢磨,這個年代,讀書不習經,會讓人視為怪異。穿越時間越長,姜述對於本身定位有時十分茫然,琢磨出許多辦法,卻沒有找到一條甚為完美的道路。但是鑽研經學,最不濟也可以成為一位名士,不論何人當權,都不敢輕易殺了自己。何況姜述可以拿來主義,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