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電影系列。事實上,他是一個非比尋常的“電影式”(movielike)作家,他聆聽美國人講話的方式,並對現代生活了如指掌——包括人們唱的歌曲、身上的衣服和髮型、家居裝置,以及那些雜誌模特的造型與姿勢。如約翰?休斯頓所認識到的,哈米特的小說已是事實上的劇本,包含了客觀的描述和尖刻的對白交鋒,除此之外,很少再有其他東西。[31]然而,哈米特藐視好萊塢,而休斯頓是唯一一位給他的作品帶來電影聲望的導演。在1940年代及之後很長的歲月中,如果要把這個頗受歡迎但某些方面又是激進懷疑的小說家的作品精確地搬上銀幕,對那些大製片來說,就會產生太多政治爭議和道德挑戰,而且,也許太過於藝術了。

對魔鬼的同情

Sympathy for the Devil

在哈米特把美國的偵探故事現代化之後不久,格雷厄姆?格林與他的同代人(包括希區柯克和埃裡克?安布勒Eric Ambler(1909—1998):較有影響的英國間諜小說作家,他把一種新的現實主義引到這個型別中。——編注)也把英國的犯罪和間諜小說現代化了。這種變化在格林的《恐懼內閣》(Ministry of Fear,1943)中被談及,小說中的主人公在噩夢中對他母親說起了那個更古老的英國:“人們寫著關於它的東西,彷彿它還繼續存在;64那些淑女小說家(lady novelists)在本月推薦圖書中不斷地描寫它,但它早已不復存在。”[32]格林在此處表達了對“淑女小說家”的不屑,事實上,在他的驚悚小說中,大多數女性要麼是被動的,要麼就是大眾文化的愚昧消費者。但他的強硬和較少欺詐(less�deceived)的現實主義是沒有誠意的,因為他自己的成功就是依賴於本月推薦圖書。

格林出生於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在牛津受過教育之後,他開始了一段平凡且相當老派的詩人生涯,接著,他嘗試寫歷史小說與傳記,成敗參半。在1930年代早期,格林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大機會,他的出版商海涅曼公司(Heinemann pany)要求他必須寫一本可以賣給電影製片廠的小說,同時又可作為英國圖書協會(British Book Society)之選。後一個組織成立於1928年,建立人有海涅曼公司的暢銷作家阿諾德?貝內特(Arnold Bennett)、休?沃波爾(Hugh Walpole)和A。 R。 弗里爾…裡夫斯(A。 R。 Frere�Reeves),以及其他一些和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