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多久,此次戰役是在抱著決戰的決心在打的!
所以,鄭修年這些日子一直在為遼軍的二十萬大軍還沒來到而焦頭爛額,他們不來,遼、夏兩軍就是不開戰,結果一聽天道軍居然主動進攻了,這可把鄭修年高興壞了,連忙下令察哥和蕭察剌與他一起出戰,但沒想到卻被二人毫不留情的拒絕了,尤其是察哥,察哥在宋廷之中最痛恨也是最佩服的人是童貫,二人各自指揮軍隊在西北交戰了那麼多年,彼此視對方為死仇的同時也難免有些惺惺相惜,可在不久前,察哥卻震驚的接到了童貫已被宋廷處死的訊息,察哥在萬分高興的同時也不免感傷了一把,這次來宋地作戰,他一聽大軍的主帥是什麼鄭修年,壓根就是一個靠著他老子上位的乳臭未乾的公子哥,根本就沒把鄭修年放在眼裡,在他接到鄭修年的命令後,乾脆就直截了當的回了兩個字,不去,連個理由也懶得說,鄭修年是又氣又無奈,可他卻也沒膽量指揮宋軍獨自出去迎戰,最終只能下令各地宋軍也不準出戰,只准防守。
687,大名府之戰(3)
鄭飛指揮各路天道軍對敵方陣地發動了猛攻,但宋軍一方卻是全部退守在城池之內,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天道軍也沒有進行慘烈的攻城戰。
幾日下來,除了攻下了幾處宋軍的小據點外再沒有什麼太大的收穫了,不過天道軍上上下下卻以此打出了士氣,兵力少的一方主動去進攻兵力多的一方,兵力多的還不敢出來應戰,只躲在城內做縮頭烏龜,這是何等的怪現象?
出現這樣的結果鄭飛也有些哭笑不得,他之所以率先發動進攻,目的有兩個,一是打出天道軍計程車氣和勇氣,把天道軍上上下下的那口氣都提起來,要讓全軍上下都明白,敵人雖然多,來勢洶洶,卻沒什麼好怕的,狹路相逢勇者勝!
二是要透過這一戰來向宋、遼、夏三軍展現天道軍的實力,從側面震懾遼、夏兩軍,為日後即將實施的招降他們的計劃創造條件,向他們證明天道軍有實力保護他們,同時壓一壓他們的氣焰,到時候不要覺得是走投無路才投靠的天道軍,就跟天道軍佔了他們多大便宜似的。
鄭飛知道宋國現在的形勢很不妙,趙桓幾乎是在傾盡國力打這一仗,欲圖畢其功於一役,反正不這樣做也將很快遭受自己全面的進攻,如果沒有外援的幫助,被自己所滅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與其如此被動,還真不如鋌而走險藉助遼、夏兩國徹底擊敗自己,從這個層面上說,趙桓的做法並沒有什麼問題。
只可惜,宋國如今已經沒有了再支撐這樣一場超級大戰的國力,根據情報,鄭飛推測宋國對此戰只能選擇速戰速決,而自己如果想用最少的傷亡換來一場勝利,最好的辦法就是退守城池拖延時間,只要拖過三個月,宋廷就堅持不下去了,此戰自己就將不戰而勝,也能破壞趙桓“聯金滅遼抗夏”的如意算盤,但假如那樣做,夏、遼兩國仍舊可能強迫宋國割讓西北十二州與河北十三州,趙桓為免再樹強敵,只能被迫答應,這是鄭飛不願看到的,同時,這也將使鄭飛白白錯失一個可以以一戰力挫宋、遼、夏三國的大好機會。
所以,鄭飛也決定冒一次險,滿族宋廷的要求,和他們來上一次大戰,誰料自己匆匆忙忙趕到戰場還主動出擊了,宋、遼、夏三軍竟然不敢應戰,這種詭異的現象讓鄭飛隱約明白了一件事,不想應戰的絕不是宋軍,而是夏軍和遼軍,正是夏軍和遼軍的退縮,導致沒有勇氣獨自與自己大戰一場的宋軍也只能龜縮起來。
夏遼兩軍為何不願出戰呢?鄭飛想來想去只想到了兩個可能,一是他們在等待耶律淳的二十萬大軍來到之後,徹底佔據兵力上的優勢後再開戰,這說明看起來貌似近百萬大軍的宋、遼、夏三國聯軍並非一個團結的整體,宋國並不能隨心所欲的指揮夏遼兩軍替自己賣命。
第二種可能是他們壓根就沒想幫助宋國擊敗自己,趙桓在暗中算計他們,他們又怎麼可能不會在暗中算計趙桓呢?比如……既順利的從宋國得到土地,卻又不幫宋國真的滅掉自己,而是留下自己不停的折磨宋國,繼而可以繼續從宋國訛詐更多的好處!
這種情況讓鄭飛暮然發現,在這一場看似目的看似簡單的三國聯盟中,宋遼夏三方勢力表面統一,實際卻是各有算計,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彼此利用,構成了一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大戲,更可笑的是他們都自以為己方就是那隻可以笑到最後的黃雀,並把自己看作了那隻可憐的可以任他們宰割的小蟬。
鄭飛對此是冷笑不止,無論是趙桓還是夏帝與遼帝都覺得自己能笑到最後,那自己就讓他們先自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