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器,稱之為“吳鉤”,是一種儀衛性的兵器。

此外,秦俑坑出土的青銅矛也鋒利精美,通長15.4—17.6厘米左右。不同於吳越青銅矛擁有華麗的曲線和工飾,秦青銅矛線條簡約流暢、凝重堅實,表面光潔、製作規整、刃鋒銳利,體現出強悍的實戰效能。骹部一般均刻有“寺工”二字。

秦帝國縱橫天下的秘密:鋒披天下的青銅兵器(3)

精準的古代“來福槍”部件——弩機和箭鏃:

兩千多年前,在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軍主要的對手。在秦軍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匈奴騎兵乘機南下,侵佔了黃河以南大面積的土地。在帝國的都城咸陽,如何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這個問題就擺到了秦始皇面前。當匈奴騎手高速衝鋒的時候,傳統的步兵武器很難抵擋。從歷史記錄來看,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很可能在秦軍擊潰匈奴的戰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在兵馬俑坑,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製部分已經朽爛,但完整的遺蹟仍然可以復原當初的秦弩。據此復原的秦弩,有著驚人的力量。

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

在弩腐爛後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製作的小機械。這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它的設計非常精巧。一號俑坑已出土銅弩機158件,無郭,素面。出土時有的仍在弩的殘臂上,大多數僅見弩機不見弩臂,銅弩機由望山、懸刀、牙、栓塞等部件組成。機件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懸刀的形制和大小略有差異。弩機作為安裝於弩臂後端的機械裝置,有瞄準與發射雙重功用。

一號俑坑出土銅箭鏃約40000餘件,除2件鐵鏃、4件鐵鋌銅鏃外,其餘均為銅鋌銅鏃。銅鏃是配合遠射程兵器弓弩使用的。銅鏃可分為大小兩種型別。首呈三稜形,刃首的斷面呈三角形,底有九邊關。鋌為圓形或三稜形。鏃通長9.1~19.1厘米,其中首長~厘米,關長~厘米,挺長15~16厘米。鏃首與鋌接鑄一起,鋌上纏有麻絲插入苛內。三個稜脊的長度幾乎完全相等,顯示了工藝的精確和水平的高超。

秦軍的三稜弩弓箭頭取消了翼面,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這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有效的減低了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

這種古老的箭頭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秦弩,連同它配備的弩箭,在那個時代很可能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軍的攻擊力大為加強。公元前214年,秦軍發動了針對匈奴騎兵的全面戰爭。僅僅一年的時間,30萬匈奴騎兵就被徹底擊潰,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迴歸秦國。

對馬背上的匈奴騎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國兵書經典《武經講義》中說:弩是對付古代遊牧部落襲擊最為有效的武器。青銅弩機的設計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對於匈奴人而言,這種機械裝置太複雜了,他們很難裝配或仿製。持弩的秦騎兵射擊的準確程度是匈奴人的弓無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擋不住弩箭強大的穿透力。在匈奴騎兵還沒衝到眼前時,強勁的秦弩就密集準確地擊中了戰馬和騎手。

五、儀仗之兵——青銅殳:

秦俑三號坑還出土了30件青銅殳。殳是一種錘擊武器,本為上古戰車上必備的五兵之一。到戰國末期,弓弩、戟、矛、戈等成為作戰的主要兵器,殳有些則用來作為一種儀衛的兵器,稱為晉殳。

與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之實戰用殳相比(曾侯乙墓出土了7件實戰用殳、14件晉殳。實戰用殳上部有三稜刃、下部為帶刺的銅球,可刺殺也可砸擊;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殳兵的杆均為積竹木長柄),秦俑坑出土的殳便是這種晉殳,均為圓筒形,

首呈三角錐狀,長約10.5厘米,徑~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裝長木柄。此種殳應為秦始皇衛隊的儀仗兵器。

六國合縱對秦國的進攻:山東六國的反擊(1)

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作戰。

戰國中期,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秦軍實力最強。惠文王稱王改元時(公元前325年),秦已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