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場農工進城請願的效果和結局是圓滿的。這場驚動陝西省委、省府的請願也驚動了北京。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領導對這次“示威請願”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忍耐。據黃思英等農工回憶,請願之後,當大家都擔心政府會“秋後算賬”而四處躲藏、觀望時,農場卻開始了農工返城登記工作,過了不久,部分農工回到了西安,被安置在光華賓館、西安酒店、膠鞋廠等多家企業。黃思英進入光華賓館一直工作到2004年退休。
而這之前的那場移民鬧返庫也有了當時還不為移民所知的效果。據《渭南移民志》記載:1984年11月1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派出由國務院秘書長助理孫嶽、水電部、解放軍三總部、國防科工委、兵器工業部、蘭州軍區、蘭州空軍、第三十一試驗訓練基地、陝西省委、省政府等部門23人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到陝調查瞭解移民情況。
劉懷榮、苗福群等不合作的強硬派移民代表沒能見到聯合調查組。劉懷榮告訴記者:移民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中央來人,我在家準備了好多天材料,想利用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向中央調查組的領導傾訴幾十年來移民經歷的種種磨難和艱辛。但沒有人通知我。我知道,不是中央領導不見我,是本地政府幹部不讓見,他們怕我講了實情他們臉上無光,傷了他們的面子,怕我們會對中央領導有過激行為,威脅調查組的安全,所以,當地政府對調查組接觸的人和事都有周密安排。我曾想主動前去擋駕求見,但省、地、縣的幹部在中央調查組周圍戒備森嚴,我知道,此時前去求見,無異自投羅網。所以,我只有跟在聯合調查組的後邊,瞭解有關調查組調查的情況。
透過對調查組調查的情況分析,劉懷榮明顯感覺到,這次帶隊的國務院秘書長助理孫嶽與本地的那些官員不一樣,是“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那種好官,是“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那一類清官。在歷時40多天的調查中,他帶領調查組成員調查、聽取了省、地彙報,實際察看了庫區現狀,調查了澄城、白水、合陽、蒲城、富平5縣17個鄉24個村的移民生產生活狀況,並對93戶移民家庭進行了家訪,接見了移民代表,召開了移民座談會。移民缺吃少穿的苦難生活現狀令這位北京“欽差”悲憫、同情,移民所處的惡劣生存環境使得這個共產黨的高階官員滿懷疚愧,淚流滿面。他對移民雙手抱拳作揖,聲音哽咽地說:“政府對不起你們……”
在嚐了一口移民用苞穀皮和野菜攪拌在一起蒸成的糠菜團團後,水利部計劃司副司長陸孝平吃得滿心酸楚,他同樣真誠地向移民表達同樣深深的歉意:“政府虧欠你們的太多了……”
這種憂國憂民的歉疚之情給了孫嶽等官員說真話,講實情的勇氣,1984年12月29日,聯合調查組寫給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報告中稱:“現在,三門峽庫區許多移民的經濟狀況遠不及在庫區的時候。不少移民住房破陋不堪,缺衣少被,多數移民所在生產隊勞動日值僅幾角錢乃至幾分錢,口糧嚴重不足。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後,安置區的生產有所發展,移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現在部分移民生產、生活仍然相當困難,安置區的現狀和當初政府許諾‘移民遷移後,每年的生產收入不低於其在庫區的水平’相距甚遠,因此,他們強烈要求返回庫區……”
報告還列舉這樣的例子:“澄城縣劉家窪鄉移民,人畜同居一室。這個縣的善化鄉隴頭村移民安石頭,全家七口人,寒冬臘月只有一人穿上棉褲,還是政府救濟的。至於四五口人之家,僅有一兩床又破又爛的被子,並不是個別的現象……
“蒲城縣馬湖鄉用女兒換戶口遷走的有四戶23人,出外入贅的11人……
聯合調查組的報告強調:“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這份字字血句句淚的報告令中央震驚並引起了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四個多月後的1985年5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決定從庫區國營農場和部隊農場使用的50多萬畝土地中劃30多萬畝土地,安置生產、生活極度困難的15萬移民返庫定居。
為使移民返遷安置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根據陝西省委《關於三門峽庫區安置移民工作管理機構及人員編制的通知》,渭南地區及各縣相繼成立移民工作機構,編制幹部270名。其中:地區移民辦40名,大荔移民辦77名,華陰45名,蒲城25名,渭南20名,澄城15名,潼關12名,白水10名,臨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