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息?”天子微微愣神,這個名字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聽人提起過了。
算算時間,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
想到這裡,這位陛下就不免有些惆悵了。
想當初,他剛剛即位,意氣風發,端坐於宣室殿上,想要大有作為,於是召時任丞相魏其候竇嬰問:“丞相,如今天下名將幾人哉?”
竇嬰恭身而拜:“啟奏陛下,先帝臨終,遺詔命將軍李廣、程不識為未央衛尉、長樂衛尉,駐謁長安,保衛少主,又命將軍李息率軍屯句注,將軍李沮率軍屯飛狐,警備匈奴,以備外患,故臣愚以為,世之名將,大約以將軍程不識、李廣、李息、李沮為首!”
那是他第一次聽說,這位將軍的名字。
又了過了幾年,元光二年六月,馬邑之謀時,朝野公推領兵大將。
御史大夫韓安國,極力舉薦時任雁門太守、句注將軍李息。
甚至說:“非李息不足以統帥大軍,鎮壓內外!”
於是,他便詔李息入京面見。
那是他第一次見到那位將軍,漢家雁門關的擎天柱。
將軍很高大,身高八尺餘,走路虎虎生威,讓他見而心喜。
可惜,馬邑之謀,功虧一簣,圍殲單于於長城之中的計劃,因小事而洩露,匈奴主力在漢軍合圍之前,跳出了包圍圈。
數十萬大軍集結,卻連匈奴人的毛都沒有摸到一根。
朝野震怒,追責責任。
作為主謀的大行王恢,毅然決然,抗下了全部責任,用自己的血洗掉了其他人的罪責。
即使如此,其他參與者,也都被標上了不可靠、能力不足的標籤。
也正是馬邑之謀,令他認識到,戰爭的形勢必須徹底革新。
舊的大兵團會戰,在新的戰爭面前,已經不能勝任。
漢軍必須走騎兵決戰,萬里遠征的道路。
而要做到這一點,舊的軍事制度、舊的戰術運用和舊的戰略思想,甚至舊軍官和舊貴族,全部要拋棄掉。
因為,他們不可能也跟不上新時代的發展了。
事實也證明了他當初的判斷。
那些曾經威名赫赫的漢軍大將,包括程不識、李廣、韓安國,全部在新的戰爭形勢面前被淘汰。
習慣於內線作戰,不懂得騎兵運動、追逐的舊貴族、舊將軍們除了拉後腿,幾乎沒有作用。
而衛青、霍去病、趙破奴、路博德等新時代的年輕將軍們,則完美的適應新的戰爭時代,發展出無數種讓人眼花繚亂的騎兵運用戰術。
但,有一個老將,卻讓人刮目相看——李息!
元朔二年春,匈奴入侵遼西,從側翼撕破漢軍防禦,攻入漁陽、右北平,擊敗韓安國的軍隊,長驅直入肆虐整個北方,甚至威脅到了燕國和趙國的腹地。
訊息傳到長安,朝野恐慌,甚至還有軟腳蟹,嚇得想要求和。
但作為君王,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被人用刀子逼著下跪求和的屈辱。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東守西攻。
在東部戰場,他命令韓安國退守右北平的平剛城,藉助要塞,堅決阻擊匈奴騎兵的進攻態勢。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匈奴主力攔在燕薊之外。
同時,在西部戰場,漢室調集重兵。
任命當時剛剛崛起的衛青為車騎將軍,率三萬騎兵,出雲中郡,沿著黃河北岸向匈奴的河南之地(河套)側翼迂迴。
而在正面,李息統帥數萬步騎混合兵團,出代郡,做出向匈奴龍城攻擊的姿態。
其實在最初的戰術設計中,朝堂上根本沒有人看好李息所部。
哪怕是他這個天子,也沒有指望李息能有多大戰果,李息部能夠按照預定計劃,攻擊龍城,調動匈奴的河南部隊就已經是滿分。
甚至在彼時,朝堂上很多人,對衛青部的期望,也只是吸引匈奴主力回援,解除右北平之困。
至於奪取河南新秦中之地,恢復高闕,重建秦的防禦體系,那在當時只是一個夢,一個理想而已。
當時,匈奴帝國如日中天。
控弦四十萬的遊牧帝國,拳打西域,腳踢漢室,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一切挑戰,都曾被匈奴人打的粉碎。
就連漢室也只能依託長城要塞和大兵團與匈奴騎兵進行區域對峙。
主動與敵野戰,在很多人心裡,就